众力资讯网

王少雄:中国酒文化的哲学思考

秋意漫过酿酒坊的酒曲,正是新粮入瓮、静待沉香的时节。当不少人仍将目光聚焦在“深度调整”“市场竞争”上时,在第二届中国酒文

秋意漫过酿酒坊的酒曲,正是新粮入瓮、静待沉香的时节。当不少人仍将目光聚焦在“深度调整”“市场竞争”上时,在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现场,四川省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少雄发表的《中国酒文化内生逻辑与中国人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哲学思考》主题发言,以哲学为“手术刀”,剖开“杯中物”的表层,直抵其酒文化内核。当酒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酒文化被劝酒等陋习裹挟时,这份发言从哲学维度展开系统阐释,回答了两个关键问题:中国人的酒,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基因与生活哲学?又该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

溯源:锚定“天人合一”,解码酒文化的基因根脉

王少雄的论述,首先将目光投向九千年文明长河,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稳稳锚定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根系上。这并非空泛抒情,而是有确凿文明佐证: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凝结着九千年前的酒石酸迹,那是农耕先民将“吃不完的谷粒”酿成“可长久存放的酒浆”的生存智慧,是“顺天时、择五谷、敬水土”的最初实践;《周礼》中,从祭祀用的“醴酒”到宴宾用的“清酒”,从卿大夫的酒器规制到百姓的饮酒之礼,酒早已挣脱“饮品”的浅义,成为维系人伦秩序、传递敬畏之心的“活的制度符号”。

在他看来,酒绝非简单的液体,而是华夏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认知结晶、串起社会关系的纽带、装载精神信仰的容器。这一观点精准戳中当下酒业痛点:不少酒企沉迷于口感比拼与价格战,忽视了“文化才是破解同质化的钥匙”。当消费者从“喝到酒”转向“读懂酒”,王少雄拆解的文化基因便成为酒企破局的方向——某酱香酒企以“曲水流觞”为灵感设计中秋礼盒,附赠《兰亭集序》手卷与饮酒雅集典故,让消费者开瓶即触千年文人风雅;四川某酒厂开放“制曲工坊”体验,让游客亲手“踩曲”,将“曲为酒之骨”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感知。这些实践印证:唯有找回酒的文化根脉,才能让酒品摆脱“冰冷商品”属性,成为有故事、有温度的文明载体。

解构:融合“三教智慧”,梳理饮酒观的平衡之道

发言中最具启发性的,是王少雄对中国人饮酒观念的哲学解构。他提出,中国人举杯时的“分寸感”,是儒家“礼”、道家“逍遥”、佛家“节制”三种思想交融而成的“平衡之境”。儒家为酒确立“秩序的边界”,“饮而不逾礼”“三爵而退”的古训,让酒成为“敦睦乡里、巩固人伦”的纽带,正如乡饮酒礼中长辈举杯的郑重与晚辈回敬的恭敬,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道家为酒注入“本真的底色”,庄子“醉者神全”的论述、魏晋名士阮籍借酒避俗、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疏狂,皆为借酒挣脱世俗枷锁,释放心底自在。佛家为酒划定“清醒的底线”,将酒列为“五戒之一”,并非否定饮酒本身,而是提醒人“不被感官迷乱心性”,恰似现代人“微醺即止”的理性坚守。

这份“三重平衡”的解读,为当下酒消费提供了纠偏思路。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劝酒”陋习渐遭摒弃,“悦己饮酒”成为新风尚:商务宴请中,“以茶代酒也显诚意”取代“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是儒家“礼”的现代变奏;夜市里,新锐低度酒“独酌小瓶装”受追捧,年轻人浅尝微醺,是道家“逍遥”与佛家“节制”的结合;酒企推出“健康饮酒指南”并在瓶身标注“适量饮酒”,更是对“度”的当代呼应。这表明,当下消费趋势并非“抛弃传统”,而是让酒文化的“好基因”在现代生活中扎根生长。

展望:链接传统与现代,勾勒酒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跳出历史与观念追溯,王少雄的发言更具前瞻性——他将酒文化从“故纸堆”拉入当代语境,为酒业勾勒出“传承—转化—赋能”的发展路线图,每一步都立足“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的交汇点。

以文化为“酵母”,激活产品创新。王少雄指出,酒文化中的“合”与“度”在当代仍具生命力:“合”已从古代“等级秩序”演变为“人际和谐、身心平衡”;“度”也从“三爵而退”延伸为“微醺美学”。某新锐低度酒品牌抓住“微醺助眠”需求,以传统黄酒工艺酿造12度“晚安酒”,添加茯苓、百合等草本,上市即登顶电商低度酒榜单;某浓香型酒企跨界打造“中式调酒”,将固态发酵基酒与桂花、陈皮融合,推出“国风特调套装”,让年轻人在酒吧品味“中国味”。

以文化为“名片”,打造差异化优势。王少雄强调的“中国酒独特基因”——“以曲酿酒”的工艺、“集体共饮”的温情,成为区别于西方葡萄酒、威士忌的核心竞争力。某黄酒企业在东南亚结合当地“敬神祈福”习俗举办“黄酒文化展”,让当地人读懂“中国酒藏着对祖先的敬畏”;某白酒品牌登陆欧洲酒展,携制曲微生物样本诠释“天人合一”酿造哲学,打破“中国酒=高度烈酒”的刻板印象。

以文化为“准则”,助力可持续发展。酒文化中“敬畏水土”的智慧为酒业绿色转型注入底气。某川酒产区划定“生态酿酒带”严禁建设化工厂,守护水土纯净;某酱酒企业打造“酒糟循环园”,形成“酒糟喂牛—牛粪肥田—高粱酿酒”的闭环,践行了“酿酒本质是自然与匠心共生”的理念。

当秋风吹过酒坊,新酒仍在瓮中静待时光催化,王少雄的发言已为中国酒业点亮前行明灯。他让我们明晰:酒绝非“拼量的商品”,而是“载道的文明”;酒文化也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破解行业痛点、引领消费未来的“活智慧”。正如其所言“杯中有天地,酒礼见精神”,这“天地”是九千年文明根脉,这“精神”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秩序的坚守、对本真的追求。中国酒业的未来,正藏在这份“杯中天地”与“酒礼精神”之中——唯有守好根、校准度、向前看,才能让千年酒文化在新时代酿出更悠长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