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预制菜会不会让人上瘾我不晓得,这段时间西贝的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却实打实是我每天快乐的源泉。
托始祖鸟和蔡国强炸山引发的舆论,本来西贝和老罗这件事情都要翻篇了,谁知道一篇题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文章横空出世,震惊全国。
这边厢“七岁的毛毛抱大腿”“是西贝不是吸毒”“我和西贝共生死”等过于抽象的元素迅速转化为网络热梗,被人做成各种恶搞视频。那边厢公众号上发布的“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的视频又引发新一波的群嘲。
这都2025年了,中国的武器都能覆盖全球了,竟然还能看到这种低情商,低智商的“地摊文学”,怎么不算是文艺复兴呢?
正所谓普通品牌做产品,好的品牌讲故事,“西贝品味早读”这个号就是西贝讲故事的地方。很可惜,它的故事编的太空,太假,太煽情,非但无法打动读者,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可笑。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文章是发表在企业号里的,属于“企业内刊”性质,并非对外的公关稿。
也就是说,这些文章是“西贝内部特供”的。其读者无非就两种人:老板和员工。咱们普通人看到了,那真是“误闯天家”了。
然而作为一个当了七八年企业内刊编辑的半个业内人士,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玩意儿基层员工压根不看。只有老板和他身边那几个“四梁八柱”会关注。
说得再直白点,这种所谓“企业文化宣传阵地”就是给老板用来自我感动的“自留地”。
咱们中国的男人,一旦人到中年,不管会不会成为老板,不管念过多少书,多半都会成为半个诗人,或是半个作家。写的诗,多半是打油诗。写的文章,不是在发泄满腹牢骚,就是在大吹牛逼。只可惜他们没有几个读者,写出来的东西只好发在朋友圈,最多发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和一众亲戚们互相吹捧,品评。
正所谓天下文采,共有十斗,大舅一斗,二叔一斗,剩下我爹,独占八斗。
若是他们中有人幸运地当了老板,那真是可是肆无忌惮地“喷射”“扫射”其文学功底了。恨不得把月刊改成半月刊,半月刊改成周刊,每日笔耕不辍,让员工们可以时时刻刻感受自己的才华,学习自己的成功经验。
除了每个月的篇首语固定让大老板发挥,剩下的篇幅都是员工们用来歌功颂德的广场。不管文字多么幼稚,内容多么可笑,主要目的就是拍老板马屁,搏老板一笑。
我们觉得七岁的毛毛死活要吃是西贝简直可笑没关系,老板觉得是真的就行。
我们觉得北京大爷说要送房子给服务员是无稽之谈,倒是西贝雇佣十五岁的女员工有违反劳动法的嫌疑,但是老板看了只觉得“人间自有真情在”。
总之一句话,老板们“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他们和那些混出头的明星、导演们一样,被困在一个庞大的信息茧房里,周围只有恭维和赞美,只让他们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东西。一旦这个茧房出现裂缝,他们想到的不是检讨自身,而是气急败坏地表示要“教育顾客”“教育观众”。
殊不知在外人看来,他们才是真正需要被“教育”的那个人,需要走到阳光下看看世界到底到底怎么运行的。
抹茶白金包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