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小米潜水手表,我们不建议潜水用。”
当这位花了1699买的“专业潜水表”消费者,从官方售后口中听到这句话时,不敢想象该有多崩溃。这就好比买了台冰箱“制冷效果很好,但不建议放食物”,买了辆跑车“时速能跑300km,但不建议启动”…
一场由手表进水引发的普通纠纷,逐渐演变成一场对品牌宣传、售后服务乃至商业诚信的全民拷问。小米,这家擅长用参数定义产品的公司,这次似乎被自己设定的参数“反噬”了。

1、事件背景:当潜水表真的遇到水
事情脉络并不复杂,11月1日,网友@知达 戴着新买的小米Watch S4 Sport去潜水,前三天好好的,第四天进水了。知达找到官方售后时,客服最初拒绝保修,称“潜水进水属人为损坏”,经过他多轮争取后,官方才同意免费维修,但要求他在维修单上不能写“潜水进水”,还跟他说这块表不建议潜水用。
知达将这段经历发到网上后,迅速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道,“你每天潜水15米,3天就45米,超过了潜水40米的条件。”还有网友称,“雷总可能没想到,你买小米潜水手表后,真的会去潜水。”
11月19日,律师胡有路公开发声质疑小米的潜水手表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并准备正式起诉小米。胡有路表示:“用户潜水时可以带的手表至少要达到20ATM(防水等级),但小米潜水手表仅有5ATM,还说可以潜水40米。

11月2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官方说明,回应直指相关报道“完全失实”,并称视频中存在“移花接木”行为,将标准版客服录音张冠李戴到专业版上,并强调S4 Sport拥有国际潜水认证。

2、舆情应对:赢了“辩论”,输了“人心”
从公关的角度而言,小米的危机回应堪称“模板级”的战术操作。
迅速定调,转移核心争议:小米在事件发酵后24小时内发布官方声明,直接称相关报道“完全失实”,并成功将公众注意力引导至“产品型号被混淆”的核心争议点上,有效地阻止了舆情进一步失焦和发酵。
有效区分产品,澄清核心事实:声明的核心策略是清晰厘清Xiaomi Watch S4 标准版(生活防水)与S4 Sport版(专业潜水认证)的区别,这个技术性区分是整个回应中最坚实的部分。
此外,小米还主动承认售后表达“不尽严谨”并道歉,展现了承担责任的态度。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小米的回应是有选择性的,只回答自己占理的部分。回避了“售后政策与宣传承诺不一”的核心问题。客服最初的拒保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司政策?为何维修原因“不能写潜水进水”?这些关键疑问在声明中被淡化。
对于胡律师提出的虚假宣传和产品参数等硬核质疑点,更是选择性无视…
更有意思的是近期小米法务团队的另一表现:在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纠纷中,法务团队为证明无欺诈故意,竟在法庭上表示“雷军不懂结构,乱发微博”,以及“宣传未写入合同不算数”等观点。
这种种举措,清晰显示小米在应对危机时,背后是一种以法律上的“胜负”为优先考量的“法务思维”。
3、重法务轻公关:短期利益与长期代价
小米近年来法务团队不断扩张。据公开资料,小米法务部从2016年不足10人,发展到超过150人的团队,远不如网上传的“7000法务”那么多人。
通过网上信息可以看到,法务团队在处理负面舆论时异常强硬,投诉、举报、律师函等方式层出不穷,甚至网友隐藏仅自己可见的作品,也能被“挖”出来举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公关团队却显得势单力薄。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小米团队里:“公关话语权弱、预算小、人员少”,负责媒体对接的仅有2人,1人负责对接全国几百家传统媒体,另1人负责对接所有自媒体,能聊上几句就不错了,关系能深到哪里?
加上预算有限,很多媒体都没有合作关系,最多节日节点或者发布会时维护下,所以很难要求媒体与自媒体“按照官方口径来”。
这种“重法务轻公关”的倾向,逻辑就是“搞定提出问题的人”,而非“解决产生问题的根”。短期来看可能无往不利,长久以往,会在用户心中留下“精于算计”“缺乏诚意”的负面印象,与小米一直倡导的“和用户交朋友”的理念背道而驰。
4、信任是品牌最深的护城河
小米潜水表事件给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在舆情应对中,最高明的公关不是“赢了辩论”,而是“赢得信任”。这意味着品牌需要直面问题的核心,而非攻击细节;需要勇敢承担系统责任,而非推诿个别失误。
法律手段可以威胁批评者闭嘴,但无法强迫消费者信任和购买;营销话术可以暂时吸引眼球,但却无法替代真实体验。无论是个体还是品牌,信任建立缓慢而艰难,而崩塌仅需一瞬间。
再强大的法务团队,也难挽狂澜于既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