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回纥可汗为何敢逼大唐太子下跪?史书隐瞒了一个真相,误导了后人

这件事发生在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攻坚阶段,应唐代宗之邀,回纥十万骑兵前来助阵。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件事发生在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攻坚阶段,应唐代宗之邀,回纥十万骑兵前来助阵。

天下兵马大元帅、太子李适喜冲冲前去迎接,却不料,登里可汗玩了个幺蛾子,这家伙竟然要求李适给他行跪拜礼。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适都蒙圈了:嘛玩意儿?让我上朝天国的太子爷跪拜你这个蛮夷,喝多吧?

不等李适发作,御史中丞药子昂挺身而出,怒斥登里可汗不懂中华礼仪,破坏“唐回友谊”。岂料,登里可汗理直气壮:我跟你爹是兄弟,那你就是我的侄儿,侄儿拜叔叔,天经地义,哪里不符合你们的礼仪?

药子昂说,当年跟皇帝陛下(唐代宗)结拜的是贵国的太子叶护,跟你有毛线关系?

登里可汗气炸了:叶护是我哥,皇帝跟我哥是兄弟,跟我不也是兄弟吗?有什么错?必须拜,要不然……

我们先按个暂停键,补一段当年的历史,否则无法理解这段公案。

时间退回到五年前的至德元年(757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在郭子仪的主导下终于达成了“唐回结盟”,于是回纥太子叶护奉命率军增援唐军。唐肃宗很高兴,命令时为太子的唐代宗李豫与叶护太子结为兄弟。

后来叶护太子被杀,其弟移地健即位,即登里可汗。

这就是登里可汗的逻辑:唐代宗跟叶护是结拜兄弟,自然跟我也是兄弟,他的儿子李适理所当然就是我的侄子。

估计不光药子昂,就连您也不服气:这能一样吗?这是偷换概念,你老登说的私情,可李适代表的是大唐帝国,两国会面,怎么可以私情压过公义?恰恰相反,我大唐帝国才是“爹”,你们这些胡夷跪拜大唐才对嘛!

就这样,两边各执一礼,吵得面红耳赤。作为未来的接班人,除非李适牺牲政治生命,否则他断然不会向登里可汗跪拜的,但老登一脸横肉,誓不罢休。

回纥有个叫车鼻将军的家伙突然火上浇油,他粗暴地将太子随行官员药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拖出去一顿“柴火炖屁股”,结果导致魏琚、韦少华被活活打死。

这下事情闹大了,但老登似乎还不想罢休,他竟然将李适一行扣留在回纥大营中,一副撕破脸的架势。

仗还没开打,两国联盟竟然因为“礼仪”问题撕破了脸,更可怕的是,这很可能成为两国反目的导火索,对深处安史之乱漩涡的大唐帝国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

危急时刻,大唐得到了“神助”,有人站出来给老登一顿“胖揍”:你丫的不知天高地厚,想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咋的?

谁那么大胆呢?一个老太太,此人就是登里可汗的老妈。

老登虽然不服气,但也不敢跟老妈较劲,于是老太太诚恳地向李适赔罪,并亲自礼送李适一行回到唐营,一场差点酿成惊天巨祸的危机就这么神奇地化解了。

登里可汗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行为已经严重地伤害到了大唐帝国的尊严,那么他为什么冒着两国关系破裂的危险,非要执着于“当叔叔”?

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谈,从国家层面来说,其实登里可汗此举无可厚非,是大唐失礼在先,只不过史书隐瞒了这个事实;从个人层面来讲,登里可汗的举动暴露了个人的无知和狂妄,为他后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大唐失礼?史书到底隐瞒了什么?

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郭子仪在唐肃宗灵武即位的当年就提出了“唐回结盟”,为何一直拖了一年多才最终进入操作阶段呢?

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唐肃宗是赞同郭子仪的,并且也派人联络了当时的英武可汗,而英武可汗表现得也很积极。

但奇怪的是,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迟迟没有推进。后来唐军接连两次被叛军重创,一次是“陈涛斜之战”,一次是“清渠之战”,唐肃宗好容易凑起来的家底差点输个精光,这才加速推进“唐回结盟”。

很显然,英武可汗不是慈善家,一定提出了让唐肃宗难以接受的条件,这才让盟约难产。那么,英武可汗的条件是什么呢?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清渠之战”后,唐肃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大笔一挥:和亲,第一,宗室李承寀娶英武可汗的女儿,第二,赐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为公主,和亲回纥。

后来唐肃宗又一咬牙,将守寡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英武可汗,开创了汉人王朝以真公主和亲的先例。

不就是和亲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唐肃宗就因为这个耽误结盟一年多?

当然不是,虽然嫁真公主、娶胡女有点掉价,不过彼时的大唐国破家亡,这点代价还是值得的,真正的原因就藏在前文提到了“李豫与叶护的结拜”。

在回纥骑兵增援唐军的系列战斗中,他们并不是一直独立的军队,而是直接划归郭子仪指挥,也就是说叶护太子从来就没有参加战斗。那么,叶护太子亲自跑到长安来干什么?

英武可汗的目的性很强,那就是让大唐太子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拜,这绝不是“私情”,而是“公义”。

我们都知道,在安史之乱前,大唐与胡夷之间的关系是“主仆”,通俗讲就是大唐是爹,胡夷是子。随着回纥的崛起,以及大唐的衰落,作为可汗,老英没点想法还是人吗?

彼时,安禄山的“曳落河”横扫大唐,无人能敌,放眼天下唯有回纥铁骑可以抗衡。那么,“唐爹”的底色是不是就灰暗了许多?

于是老英对唐肃宗说:增援嘛没问题,只是咱俩的“父子之国”是不是有点不适合了?应该是“兄弟之国”嘛。

“实惠主义者”恐怕一点都不以为然,只要有利益,管他“父子”还是“兄弟”呢,当孙子都成,你看都21世纪了,堂堂北约秘书长,老吕管老特叫爸爸,叫得多亲切。

咱是中国人呀,流着先祖的高贵血液,怎么拿那群人对比,唐肃宗就说了,俺丢不起那个人呐!

老英说,那你就等着吧,急的反正不是我。

直到两连败,形式急转直下,唐肃宗终于绷不住了,只好低头认了英武可汗这个“兄弟”。当然,史书哪好意思这么记载,那就曲笔呗,用两国太子的“兄弟之交”来掩盖家形式的“兄弟之实”。为了遮羞,唐肃宗又打了个“擦边”,舍出女儿,从私情上将老英降格为“儿子”。

所以,本质上讲这事儿根本不怪登里可汗,唐回之间就是兄弟之国,一百多年来的“唐爹”身份被打碎了,无论从公义还是私情李适都是侄子,应该拜。

泱泱大唐哪里丢得起这个人?所以我大唐上下本着鸭子死了嘴要硬的精神,就跟你掰扯,就欺负你们胡人嘴笨,死不承认,反正咱才是“礼”的祖宗。

不过,咱也应该看到另一层,那就是登里可汗此人的狂妄、粗鄙、无知,正是这个原因,让他终究死于非命。

回纥这个部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但直到天宝年间,才得到唐玄宗的正式册封,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回纥政权的发展、建立和壮大,都离不开大唐对他的扶植,因此回纥对“唐爹”一直很孝顺。彼时回纥虽然进入了鼎盛期,而大唐则走了下坡路,但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来看,游牧民族远不及农耕民族之万一。

从盟约中榨取汉人财富,这是所有胡人政权惯用的手段,这一点,大唐能忍,比如这位登里可汗,后来血洗洛阳,将东都洗劫一空,大唐连屁都没放一个。当如果非要触碰大唐最敏感的神经,老登实在有点不知斤两了。

谁让胡人读书少呢?老登飘上了天,隔三差五骚扰唐境,面对“唐弟”的忍让,他的胆终于撑破了胸腔——咱要取代大唐,当天可汗!

这是十七年后的大历十四年(779年),登里可汗决定以举国之力入侵大唐。老登发烧,有人清醒,他的堂兄顿莫贺达干反对说:大唐是大国,实力远在咱之上,又是友邦。咱每次远途奔袭劫掠,在路上消耗很大,实在没多大意义,可万一失败了对咱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可惜老登太想做“天可汗”了,他不顾反对,加紧全国动员,准备一战定乾坤。

就在他被美梦搞得神魂颠倒的时候,却浑然不知长期被他压榨的内部反对派已经磨刀霍霍了。某一天,顿莫贺达干突然率众杀入可汗营帐,老登都来不及反应就被串了糖葫芦。

事后,顿莫贺达干宣布继承汗位,并向大唐发出友好的信号。后来,顿莫贺达干被唐德宗(李适)册封为“长寿天亲可汗”,并迎娶了唐德宗的第八女咸安公主,由此重新拉开了唐回友好的篇章。

这就是登里可汗的可笑之处,我中华文明虽然会偶遇艰辛,但请别忘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那些乘机讹诈的强盗们,要当心被拧断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