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你在大饭店被昂贵的预制菜欺骗的时候,别忘了廉价的中餐和无数倒闭的小饭店是谁造成的?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恐怕是2025年9月最热闹的舆论战之一了。当老罗晒出那顿西贝账单,愤怒地指责“几乎全都是预制菜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恐怕是2025年9月最热闹的舆论战之一了。

当老罗晒出那顿西贝账单,愤怒地指责“几乎全都是预制菜”时,他触发的其实是一场关于餐饮透明度的讨论,也揭开了中国餐饮业的一个隐藏着的巨大伤疤。

01

餐饮业的“造假”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

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企业正在使用预制菜。预制菜行业以20%以上的年均增速蓬勃发展,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就连高端餐厅也难逃此劫。一些高档酒店在宴会中大量使用预制菜,所谓的“现做”只是最后的加热和摆盘工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表演”往往是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餐饮业正在上演一场大规模的“集体欺骗”,而很多消费者既是受害者,也是共谋者。

数据调研显示,超六成消费者不愿意在餐厅吃预制菜。从连锁快餐店到公司食堂、普通餐厅再到高档餐厅,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在高档餐厅,仅有8.8%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

但同一项调研却揭露了一个讽刺的事实:大部分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在餐厅里吃预制菜,前提是预算不高。

我们不是在拒绝预制菜,而是在拒绝“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只要价格足够便宜,我们的身体和选择很诚实。

02

谁杀死了那些现炒现卖的小饭店?

在预制菜大行其道的背后,是无数传统小饭店的倒闭潮。

为什么现炒饭店打不过预制菜饭店?首先在于三个字:效率差。

现炒菜需要聘请技能娴熟的厨师,投入更多人工和时间成本,出菜速度慢,口味还难以保持稳定。而预制菜只需要加热操作员,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出菜速度,保证口味一致。

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效率低下的传统模式自然被淘汰。

这看似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但选择这个结果的,恰恰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我们可能在抽象概念上排斥预制菜,却在具体消费行为上默默支持它。

消费者们口头上追求“锅气”和“现炒”,实际行动却无限追求便宜、量大、味道不差。这种矛盾心理创造了预制菜生长的完美土壤。

美团数据显示,外卖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前三位分别是:价格(占比72.3%)、配送速度(占比68.5%)、口味(占比65.2%)。真正关注是否现炒的消费者不足10%。

更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消费者认为现炒菜应该比预制菜贵,但当价差超过30%时,只有不到20%的人仍然选择现炒菜。

这种“既要现炒,又不愿付钱”的心态,恰是预制菜泛滥的温床。当我们选择15元一份的外卖快餐时,心里难道真的期待那是大厨现炒的吗?

可能还真的期待。

很多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的选择行为存在显著矛盾:

一方面,在抽象概念上排斥和拒绝预制菜;另一方面,在日常餐饮消费中却无限追求便宜量大、味道不差的产品。

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影响了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

认真炒菜的饭店往往干不过使用预制菜的饭店,因为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为他人的服务和好手艺付钱,不接受更高水准的服务和技能带来的高溢价。

同时消费者对饭店的装修、规模、包装保持一种浅薄的迷信。

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企业在初始投资中,装修投入通常占到总投资的30%-50%,甚至更高。而后厨设备和厨师团队的投入往往被压缩。

结果是,餐饮业竞争变成了装修竞赛和营销竞赛,而不是菜品品质竞赛。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吃着加热的预制菜,沉浸在虚假的消费体验中,并在社交媒体上为这种体验点赞。

即使菜炒得再好,如果门面功夫不行,消费者也不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种消费心态迫使餐饮企业将更多资源用于非炒菜本身的领域,成为了天生就需要进行一定“欺骗”的市场参与者。

这种“表面功夫”文化,造就了当今中国餐饮业的怪象:越来越多的餐厅看起来很好吃,但真正好吃的餐厅越来越少。

03

为什么很多中国消费者不愿为手艺付费?答:这是很多中国人的千年老病。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却最不愿意为烹饪这门艺术付费。

我们期待厨师有精湛的技艺,却认为他们不值得获得高额报酬。

我们渴望锅气和烟火味,却只愿意支付工业化产品的价格。

中国人不愿为服务和手艺付费的观念,深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中。

在古代中国,“君子远庖厨”的观念将厨师视为低下职业。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大谈美食之道,却对烹饪者的技艺价值轻描淡写。这种重视食物却轻视制作者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反观日本,厨师被尊称为“匠人”,一顿omakase动辄人均数千元,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厨师的技艺和经验付费。法国厨师的地位同样崇高,米其林三星餐厅人均消费数千元并不罕见。

而在中国,消费者对食物本身的价值认同远高于对烹饪技艺的价值认同。我们愿意为稀有的食材支付天价,却不愿为将普通食材转化为美味的手艺支付合理报酬。

这种价值观直接体现在餐饮业的价格结构上。中国餐饮企业中,原材料成本通常占营收的40%左右,而人力成本仅占20%左右。相比之下,日本餐饮业人力成本占比普遍超过30%,高级餐厅甚至达到50%。

04

我们引以为傲的“物美价廉”,实际上成了中餐无法攀登高端市场的枷锁。

中国的餐饮业从业者不断内卷,甚至卷到国外,让原本应该具有高含金量和高价值的中餐成为了世界各国菜系中最廉价的代表。

在欧美国家,外出就餐价格一直是推高CPI的重要因素,因为服务人员成本很高。

虽然美国是连锁快餐的发源圣地,但个性十足的餐厅仍然占比较高,消费者也愿意为手工服务、差异化支付溢价。

反观中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甚至,海外中餐厅的人均消费价格普遍低于当地其他亚洲菜系。在纽约,中餐馆平均消费价格比日本料理低约45%,比韩国料理低约30%。

即使是高端中餐厅,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难以与法餐、日料媲美。全球最贵的餐厅中,几乎没有中餐厅的身影。

这种困境背后,是中外消费者对中餐价值认同的差异,也是中国餐饮文化输出的失败。

我们输出了炒饭、春卷和左宗棠鸡,却没有输出中餐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烹饪哲学。

结果就是,中餐在世界各国菜系中,属于最廉价的地位。而塑造这一现实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05

当我们抱怨被预制菜“欺骗”时,很少意识到自己就是这场共谋的参与者。

我们追求便宜量大,于是餐厅使用成本更低的预制菜;

我们要求上菜速度,于是餐厅选择加热更快的预制菜;

我们看重用餐环境,于是餐厅将资源从后厨转向前厅装修;

我们在社交媒体赞美“网红餐厅”,于是更多餐厅投身于造型美学而非味道美学。

最终,我们用钱包投票选出了胜出者——那些擅长营销、装修精美、使用预制菜控制成本的大型连锁餐厅。

而那些坚持现炒现卖、注重手艺和价值的小餐馆,则在我们的忽视中默默倒闭。

这不是餐饮业的堕落,而是消费者选择的必然结果。我们得到了我们愿意付费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口头说想要的东西。

解铃还须系铃人。打破这一无解之局,需要餐饮业和消费者的共同觉醒。

对餐饮经营者而言,透明化可能是一条出路。明确标识“现炒”和“预制”,让消费者知情选择。事实上,已经有一些餐厅开始尝试这种做法,并获得了市场认可。

对消费者而言,则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费价值观。如果我们真正重视现炒菜和烹饪手艺,就应该愿意为之支付合理的价格。

毕竟,我们的每次消费都是一次投票,我们投出的每一元钱,都在决定未来餐饮业的模样。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最终会平息。但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价值观,那么明天还会有东贝、南贝、北贝继续用预制菜冒充现炒。

当我们一边抱怨预制菜,一边选择最便宜的套餐时,我们已经成为这场餐饮革命的同谋。

当我们渴望现炒美食,却不愿为此付费时,我们实际上在投票支持预制菜的胜利。

那些我们怀念的小饭店,那些坚守烹饪艺术的厨师,不是因为预制菜而倒闭,而是因为我们的价值选择而消失。

当我们在大饭店被昂贵的预制菜“欺骗”时,别忘了我们也是这个现象的共谋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己参与塑造的餐饮世界里:便宜量大的需求培育了预制菜市场;对店面环境的重视推动了装修竞赛;对速度的追求催生了加热工艺;对厨艺的低估造就了中餐在全球的廉价地位。

下次就餐时,不妨问自己:我愿意为什么样的餐饮体验付费?我是更看重食物的味道,还是环境的光鲜?我是愿意为厨师的技艺付费,还是只愿意为食材本身付费?

你吃的每一顿饭,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别忘了,最廉价的中餐和无数倒闭的小饭店,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造成的。

改变,就从下一顿饭开始吧。

(全文完)

关注我,更多改变你命运的见识,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