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沣河边这个村子,曾是周王朝“外交城”,老桥是“国务委员”修的

这个村子竟然是西周王朝的“外交城”?——每次过沣河边的客省庄,我就觉得这个村子有故事,查了查资料,果然。客省庄旁边就是丰

这个村子竟然是西周王朝的“外交城”?

——每次过沣河边的客省庄,我就觉得这个村子有故事,查了查资料,果然。

客省庄旁边就是丰镐之地,“周王居之,诸侯宗之”。

周王室每有大事情,各路诸侯都要朝觐,这些诸侯来了人嚼马喂,住的吃的都要准备,周王就在这里建立公馆,安排他们在这里暂行休憩,并赐名该宫为“客省宫”。

“客”就是来宾的意思,这些诸侯都是周王室贵族,回来就是“省亲”的意思。

以前交通不便,各路诸侯平时见个面也难,大家现在住在一起,成天吃肉喝酒谝闲传,顺便互通有无做个生意,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村落聚集。

客省宫成了名副其实的“外交城”。

时光流转日月交替,“宫”变成了村,就成了“客省庄”。

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曾封宣曲侯于此,汉武帝刘彻在此建有宣曲宫。秦代就有宣曲之说,宣曲宫因地而得名。

长安有五曲: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

宣曲就在沣河岸,风景自不必说,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西驰宣曲”之记载,这里也是汉武帝没事爱溜达的地方。

以前从西安往西走,过了沣河到马王,第一个村子就是客省庄,西(安)余(下)铁路和108国道穿境而过,鱼(化)斗(门)公路延伸村头,交通运输通畅。

沣河是长安第一大河,沣河边的客省庄自然和沣河关系密切。

这里有个禹绩台。

《诗经·文王有声》中的八个字,“丰水东注,维禹之绩”。相传“禹绩台”是大禹治理沣河的时候工程指挥部所在地。

原先的沣河“西流”汇入渭河,大禹率众历时13年挖掘36里人工河段,让沣河“东注”汇入渭河,改变这里的水涝情况。

可惜这里的灵渠早已不在了。

据说村后的“冢疙瘩”就是大禹后裔禹绩的衣冠冢,他在平治沣河洪患中英勇献身。

沣河上最早的桥是明朝人建的木桥,肯定不结实,到了清道光年间,就有人用石头修建了灵桥。

这个“灵桥”得名于周天子。

当年沣河位于丰镐之间,开始就是天子码头,天子往来频繁,为了方便,就建了灵桥。传说周王建设灵囿、灵台、灵沼、灵道,后来又建了灵桥,合称为“西周五灵”。

光绪廿二年(1896年),长安马王大原村人赵舒翘拿出自己积攒下来的俸银15300余两,雇请当地民工,开始修建双车道石桥,方便老百姓通行。

当时赵舒翘时任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兼顺天府尹,这是从一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而且是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

这官真是不小。

你看看,这么大的官员都捐款修桥,其他人还不跟上?陕西巡抚魏光焘等也帮忙助力,灵桥重新修建成,陕西巡抚魏光焘亲自撰文立碑。

灵桥券洞22孔,代表沣水源头22支流汇聚此处,桥头东西各有木牌楼一座,由赵舒翘亲题“周芑春萦”“晴连渭澍”“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十六个欧体大字。

因为赵舒翘,灵桥也被称为“赵抚桥”“赵福桥”。

不过这座桥在后来的洪水中也荡然无存了,客省庄灵桥西头,只剩下一座龙王庙。

不过,客省庄旁边的沣河上现在有公路桥和铁路桥各一座,新桥依然从村边通过,这里依然是交通要道。

现在的沣河岸边修了健身步道,客省庄这边的风景是越来越好了,“沣堤榆柳”之景再现:

“榆钱柳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驴背诗思吟不尽,灞桥风景在沣桥”。每年到此踏青、垂钓游人络绎不绝。

随着沣东沣西的发展,位于沣河边的客省庄,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还有新的发展。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