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经开区昆船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聚集区,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4000人,“空巢”“独居”老人占比不低。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配套设施不足、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就餐需求迫切等民生难题,成为社区治理中亟待破解的“心头事”。近年来,昆船社区跳出“就养老谈养老”的思维定式,以“小切口”撬动养老服务“大民生”,通过资源整合、跨界转型的创新路径积极破题,将一所闲置的幼儿园改造升级为“老年幸福食堂”,精准回应了辖区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成为社区深耕民生服务、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这所“老年幸福食堂”的前身,是辖区内一所因生源持续减少而关停的幼儿园。此前,园内校舍、厨房、活动场地等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浪费的同时,也让周边居民颇有惋惜。2025年,阿拉街道昆船社区精准发力,瞄准“闲置资源”与“养老需求”的契合点,启动了幼儿园的改造计划。改造过程中,社区坚持“低成本、高效率、适老化”原则:将充满童趣的幼儿活动区,升级为宽敞明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就餐大厅;在公共区域增设高度适宜、方便取餐的适老化自助餐台;把原本的乐器室,打造成温馨雅致、可供家庭聚餐或小型活动的老年包间;同时对厨房设备进行全面安全升级,配齐符合老年人餐饮制作需求的设施。一番改造后,闲置的幼教设施成功“蝶变”为服务老年人的幸福阵地,实现了资源利用与民生需求的“双向奔赴”。
食堂从筹备到运营,每一步都离不开昆船社区党委的主动作为与多方协调。社区党委牵头挂帅,积极对接街道办事处、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为食堂落地保驾护航;在食品安全上,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和食材采购制度,从源头牢牢守住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发动所属21个党支部的党员干部,让更多老年人知晓这一民生福利,确保服务精准触达。
值得一提的是,食堂的工作人员均为原幼儿园的在职员工,原幼儿园工作人员转型负责食堂日常经营,帮助其实现再就业,让他们从“服务幼儿”顺利转型为“服务老人”;食堂厨师更是下足“绣花功夫”,充分考虑老年人牙齿状况、消化能力、饮食禁忌等特点,精心搭配菜品、科学控制油盐糖用量,做到营养均衡与口味适宜兼顾,让每一顿饭都吃得暖心又健康。
目前,“老年幸福食堂”已形成稳定的运营模式,每日供应早餐与午餐,菜色丰富多样,固定提供5荤5素的菜品选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饮食需求。在定价方面,食堂实行充满人情味的阶梯式收费标准:80岁以上老人每餐仅需6元,65岁以上老人及1米至1.3米的学生每餐9元,成年就餐者每餐10元,用亲民价格让民生福利惠及更多群体。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食堂还开通了“晚餐配餐上门”服务,安排专人送餐到家,打通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如今,食堂日均服务人数已超200人次,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每日打卡地”。“我今年81岁了,每天都来这儿吃饭!这儿不仅方便快捷、价格实惠,服务还特别周到,吃得舒心又放心!”常客周先生提起食堂,脸上堆满笑容,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昆船社区“老年幸福食堂”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一次闲置资源的高效盘活,更是一场社区民生服务的精准探索。从发现老年人就餐需求的“痛点”,到找准闲置幼儿园改造的“切入点”,再到凝聚社区资源的“合力点”,解决了辖区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也为外出打拼的青壮年女子吃下一颗“定心丸”。昆船社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基层治理难题的破解,往往藏在对民生需求的细心体察中,躲在资源整合的创新思维里。未来,昆船社区将继续以“为民服务”为核心,在养老服务精细化、民生保障多元化等方面持续探索,让更多“小切口”变成服务群众的“大舞台”。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李昊
编辑:贺靖
审核:赵茜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