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则通报如惊雷划破宁静——盐城市卫健委原党委书记、主任崔国静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其长达十一年的贪腐轨迹被公之于众。这位曾身着“白袍”、执掌一方卫生健康大权的女官员,最终在权力与物欲的交织中迷失自我,从行业精英沦为反面典型,令人唏嘘,更发人深省。
崔国静的人生起点并不显赫。1966年出生于江苏建湖,1984年考入南通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五载寒窗后于1989年毕业,分配至盐阜公路运输集团卫生所,成为一名普通医生。在基层卫生所一干就是九年,她从医生做到所长,积累了扎实的医疗系统经验。
1998年,她转身步入政界,调任盐城市卫生局,先后在医改办、医保处等关键岗位历练,逐步崭露头角。2013年,她进入盐城市中医院担任副院长,随后迅速升任党委书记、院长,开启了她权力跃升的通道。
2020年12月,崔国静迎来仕途巅峰——出任盐城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并兼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成为全市卫健系统的“掌舵人”。彼时的她,是医疗改革的推动者,是公共卫生的守护者,更是组织信赖、同事敬重的“女强人”。
然而,权力的光环下,暗流早已涌动。据盐城市纪委监委2024年9月28日通报,2013年至2024年期间,崔国静多次收受下属、私营企业主所送的现金、消费卡、名牌女包、化妆品、保健品、高档白酒等礼品礼金,其收受行为贯穿其担任中医院领导至卫健委主任的整个任期。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正是她升任市中医院副院长之年,也是她首次掌握大型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权的起点。医疗器械、药品耗材采购背后的利益链条,让一些商人嗅到了“机会”,而崔国静则成了被精准围猎的对象。
她收受的礼品极具“女性化”特征:名牌包、化妆品、保健品……这些看似“人情往来”的“小礼物”,实则是腐蚀信念的“慢性毒药”。每一次收礼,都是对纪律底线的试探;每一次默许,都是对权力公信的侵蚀。
更令人震惊的是,她一边在公开场合强调“廉洁行医”“风清气正”,一边却在暗中收受高档白酒与消费卡,甚至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与安排。权力与私欲的错位,让她彻底背离了“白衣天使”的初心。
2024年1月,崔国静调任盐城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主任,看似“平调重用”,实则已进入组织审查视野。同年10月,她被正式免去卫健委主任职务,不久后落马。
通报指出,崔国静“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不仅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更涉嫌职务犯罪,目前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她的落马,不是偶然。在她之前,其前任、原卫健委主任徐杰已于2024年5月退休后被查。前后两任“一把手”相继倒下,暴露出盐城卫健系统在权力监督、廉政机制上的深层隐患。
崔国静案之所以令人警醒,不仅在于其个人堕落的轨迹,更在于其背后折射出的系统性风险:
1. “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长期兼任卫健委主任与中医院党委书记,形成“政医一体”的权力格局,缺乏有效制衡。
2. 围猎手段精准化:商人根据其性别、身份、爱好定制“礼品策略”,从物质到心理层层突破。
3. 监督滞后,查处靠“事后通报”:长达十一年的收受行为,直至退休前夕才被查处,说明日常监督存在盲区。
4. 医疗系统反腐任重道远:药品、设备、耗材采购等环节仍是腐败高发区,亟需制度性堵漏。
崔国静的坠落,是一曲权力异化的悲歌。她曾是医学学子,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是组织培养的干部,却在权力的高台上,让贪欲吞噬了初心。
她的故事警示每一位公职人员: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个人享乐的工具;职位是责任的象征,不是利益交换的筹码。
对于卫健系统而言,更需以崔国静案为镜鉴,推进“亲清政商关系”建设,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监督,推动采购透明化、决策制度化,真正让“白袍”回归纯洁,让医疗回归公益。
从“白衣天使”到“黑袍贪吏”,只在一念之间。守住底线,方能不负初心;敬畏权力,才能行稳致远。
这不仅是崔国静的教训,更是整个体制必须深思的课题。
(声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