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清晨,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49年赴台,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对于他的学术总结,一般是这样评价的:许倬云虽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为研究重心,但他的目光从未局限于中国古老的过去,他从这个国家的过去看向它的未来,又从这个国家出发,观察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发展。
简单了说许倬云的研究中心就是“中国研究”,而许倬云的去世则把更多的人把目光带回中国研究的关注上来,因为他的去世好像在中国研究这个课题上已经找不到到带传奇色彩大佬,感觉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了。特别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外依然火热的中国研究如果在国内非常容易被戴上各种帽子,前沿成果的传达成了一个大问题。不论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不一定能及时了解,为此最近有了由“世纪文景”出品的《中国研究文摘》第1辑出版。
《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发起并主编,世纪文景出品,旨在定期关注、摘编60余种“中国研究”领域高水平人文学术外刊的学术成果。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陈恒所说,《中国研究文摘》的出版是一种超越学科本身的学术致敬,从这里不单单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的新近成果,更能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如何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他们研究的路径是什么?他们究竟出了哪些人、哪些著作、哪些观点?反过来,我们研究美国能达到这个程度吗?达不到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大象看来,我们在学术上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越是容易被戴上帽子,我们越是要去打破这个“帽子”。
《中国研究文摘》由10位来自海内外高校的青年学者组成的编委团队,在主编刘东教授的指导下,从定期关注的数十种海外学术期刊中“披沙拣金”,挑选出学术创意优质、问题意识前沿、研究进路别具一格的论文及高质量书评,在保留文章风格和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理解后的重新输出,做到篇幅精简而意义不减、核心完整而又简洁易读。
《中国研究文摘·第1辑》包含34篇论文,12篇书评,共46篇文章,内容涉及历史、哲学、艺术、传播、法学、生态与环境、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大象看了几篇书摘的选文都非常独到,在学术前瞻性上把握非常好。书摘本身在翻译摘选之余保留了原文的英文标题和出处,方便读者超找原文;同时在还为艺术史文章添加了必要的彩色图片。对读者来说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许倬云教研与著述历史,可是要等到2006年,《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同步在海峡两岸出版才正式引进他的第一本著作。也就是说很多人对于他的接触是几乎迟了半个世纪,希望《中国研究文摘》的出版能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更多的许倬云,不至于要等那么久。
顺带说一下目前许倬云的作品的版权比较混乱,分散多个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所以想要统一版式的收藏还是相对来说有点难度。
较新的是理想国出版,但是出版社有北京日报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等等。还有上海三联出版社的,较旧的书则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去世前那么混乱的出版情况多少也说明他的作品是多么的受欢迎。
如果对收集没有兴趣,只是看看他的作品就看着合适就入手可以了,不用拘泥版本。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