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盛夏的果实
七月的校园,梧桐树蓊蓊郁郁,蝉鸣声嘶力竭,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离别奏响最后的乐章。周丹拖着行李箱,站在社团活动室的门口,心里满是难以言说的怅惘。就在这里,她第一次遇见了林青。
那时的她,是大一新生,像一团跳跃的火焰,热情、张扬,无所畏惧。而林青,是比她高两届的学长,负责社团的后勤工作,长得并不出众,甚至有些憨厚,沉默寡言,总是默默地整理器材,搬运物品。
“喂,这个展板太重了,我来帮你吧!”周丹风风火火地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林青手里的一块大展板。
林青愣了一下,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不用,我自己可以。”
“客气什么!”周丹笑得灿烂,阳光在她明艳的脸上跳跃,“我叫周丹,新来的。”
“林青。”他低声回应,目光快速掠过她生动的眉眼,便低下头去。
从此,周丹就像一颗闯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青的生活里激荡起圈圈涟漪。她找各种借口找他聊天,社团活动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围着他问东问西。林青起初是躲避的,他来自遥远的贵州山区,家境贫寒,大学靠的是助学贷款,平时除了学习就是兼职,精打细算地过着每一天。而周丹,家在东北城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明媚得像六月的向日葵。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的热烈。
可周丹不管这些。在一个星光稀疏的夜晚,社团活动结束,她堵住回宿舍的林青,直截了当地问:“喂,林青,你到底喜不喜欢我?”
林青被这突如其来的直球打懵了,心跳如擂鼓,半晌才艰难地说:“我们……不合适。年龄、家庭……都不合适。”
“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来那么多合适不合适!”周丹执拗地看着他,眼睛在夜色里亮得惊人。
最终,林青坚固的壁垒,还是被周丹那不管不顾的热情融化了。他们在一起了。校园的林荫道,图书馆的角落,廉价的小餐馆,都留下了他们依偎的身影。周丹喜欢林青的沉稳和踏实,喜欢他默默为她做的一切——记得她随口提过想吃的零食,在她感冒时笨拙地熬一锅姜汤。林青则珍视着周丹带给他的阳光和色彩,她是他灰暗生活里唯一的光亮。
第二章:省出来的奢侈
毕业后,林青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城市,租了一间小小的出租屋,找到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开始了在城市扎根的艰难奋斗。
一个周末,周丹兴冲冲地跑去林青的出租屋看他。等了许久,天都黑了,才听到门外沉重的脚步声。林青一瘸一拐地进来,额头上挂着汗珠,脸上带着疲惫。
“你怎么了?”周丹吓了一跳,赶紧扶他坐下。
“没事,”林青勉强笑笑,“下午去见了个客户,回来觉得不远,就想走回来,省点车费,忘了这双皮鞋是新买的,磨脚。”
周丹低头看去,他脚后跟已经磨出了血泡,袜子都染红了一点。她的心猛地一抽,疼得厉害。她知道他节省,却没想到会到这种地步。她红着眼眶,小心翼翼地帮他处理伤口,嘴里埋怨着:“你怎么这么傻啊!”
就是这个连几块钱车费都要省的男人,在她生日那天,却送了她一个几千块钱的名牌包。周丹知道,这几乎花光了他好几个月的积蓄。
“你疯了!买这么贵的包干嘛?”周丹又惊又气,更多的是心疼。
“别人有的,我也想让你有。”林青看着她,眼神温柔而坚定,“你值得最好的。”
那一刻,周丹觉得,无论未来有多少艰难,她都要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她认定了这份省吃俭用却倾尽所有的爱。
第三章:鸿门宴
恋情稳定后,周丹觉得是时候让林青见见父母了。她家在另一个城市,父母听说她谈了男朋友,还是南方的,家境不太好,心里就有些嘀咕。
趁着一次假期,周丹带着林青回了家。父亲周建国表面上很客气,招呼落座,泡茶递水,但那种客气是疏离的,带着审视的目光。母亲则更多是观察,偶尔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饭桌上的气氛不温不火。周建国问起林青的工作、家庭情况,听到他说家里有四个姐姐,父母务农,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当林青提到,将来条件好了,希望能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让姐姐们的孩子也常来城里住住,见见世面时,周建国的脸色明显沉了下来。
那顿饭,吃得周丹心里七上八下。送走林青后,父亲直接表明了态度:“我不同意。”
“为什么?”周丹急了,“林青他对我很好!他努力,上进,对我也真心!”
“真心?”周建国冷哼一声,“他家那个情况,上面四个姐姐,这是什么家庭结构?重男轻女思想肯定根深蒂固!你嫁过去,能有好日子过?还有,他说要把父母接来,还要管姐姐家的孩子,这一大家子的负担,你承受得起吗?我们是城里简单家庭,应付不了那么复杂的关系!”
“我要嫁的是他这个人,又不是他全家!距离远怎么了?现在交通发达!”周丹据理力争。
“你懂什么!”周建国猛地一拍桌子,“我就是为了你好!你跟着他,以后有的是苦头吃!”
争吵愈演愈烈,最后,周建国竟捂着胸口,脸色发白,声称被女儿气病了。他逢人便说,女儿不听话,非要往火坑里跳,把自己气出病来了。
周丹有些哭笑不得,又心急如焚。母亲拉着她悄悄劝:“你先假装答应分手,缓一缓,别真把你爸气出个好歹来。”
可即便是“假分手”,也让周丹痛苦不堪。只要一想到要和林青分开,她就止不住地流泪。她那伤心欲绝的样子,倒让周建国信以为真,以为女儿想通了。
第四章:无声的告别
更让周丹没想到的是,见了她父亲之后不久,林青竟然主动向她提出了分手。
那是一个灰蒙蒙的傍晚,林青约她在学校旁边的咖啡馆见面。他的表情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认命般的疲惫。
“周丹,我们分手吧。”他声音低沉。
“为什么?是因为我爸爸吗?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说服他……”周丹抓住他的手,急切地说。
林青轻轻抽回手,摇了摇头:“不全是。你爸说得对,我年纪不小了,等不起你。我一个农村孩子,想在这座城市扎根,太难了。我可以讨好你一阵子,却不能讨好你一辈子。我们……不合适。”
“什么叫讨好?我们之间是爱啊!”周丹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是男人之间的谈话,你不懂。”林青避开了她的目光,语气决绝,“忘了我吧。”
无论周丹如何哭诉,甚至留言说“我愿意跟你站在一起,对抗父母的偏执”,林青都再无回应。他删除了她所有的联系方式,像是人间蒸发一样,彻底从她的生命里消失了。
那段日子,对周丹来说是黑暗的。她彻夜难眠,以泪洗面,想不明白为什么曾经视她如珍宝的男人,会如此绝情。她不甘,她怨恨,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第五章:一路生花
失恋的巨大痛苦,像一场狂风暴雨,几乎将周丹击垮。但痛到极致,反而生出一种孤勇。既然感情无疾而终,那就让学业一路生花。
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像一头沉默的困兽,用书本和习题麻痹自己。她断绝了与过往的一切念想,认真备战考研。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大学的研究生,离开了那座充满回忆的城市,开启了新的生活。
在新的环境里,她试图将林青彻底埋藏。读研班级群里,一个叫秦川的本地男生异常活跃。他热情开朗,像个邻家大男孩,主动帮周丹介绍学校情况,推荐好吃的、好玩的地方,带着她和室友们熟悉这座城市。
所有人都看得出秦川喜欢周丹。但周丹的心像一口枯井,泛不起丝毫涟漪。受林青的影响,她一度偏爱沉稳成熟的类型,对秦川这种阳光活泼的,完全无感。
秦川却毫不气馁,他坦率地说:“周丹,我知道你心里可能还有别人。没关系,我没打算代替他。是我喜欢你,我心甘情愿对你好,你接受就好,不接受,我也照样对你好。”
他的真诚和洒脱,像一缕微光,慢慢渗透周丹冰封的心。读研第二年,在秦川日复一日的温暖陪伴下,周丹心底的坚冰开始融化,她不再拒绝,接受了他的感情。
第六章:不一样的待遇
恋爱的第二年,周丹带秦川回家。秦川家是本地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家庭环境与周丹家相似。
这一次,父亲的態度與上次截然不同。他特意请假在家等候,还叫来了姑姑、叔叔等一大家子人,设下丰盛的家宴款待秦川。席间谈笑风生,气氛融洽温馨。周建国看着秦川,眼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满意。
看着父亲对秦川的热情,周丹心里泛起一阵复杂的酸楚。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林青来时,父亲那表面的客气和冰冷的边界感。同样是她的男朋友,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她想起从同学那里辗转听来的消息,林青仍在为生计奔波,做过几份工作,似乎并不如意,至今仍是单身。再对比自己现在安稳的学业和顺遂的恋情,周丹心里五味杂陈。是命运弄人,还是父亲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她有些迷茫。
第七章:校庆重逢
命运有时喜欢开玩笑。研究生期间,恰逢大学校庆,周丹和秦川一起回了母校。
在熙熙攘攘的校友人群中,她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林青。他模样没太大变化,只是眉宇间添了几分沧桑,穿着普通的衬衫西裤,显得比实际年龄更成熟些。
四目相对,空气瞬间凝固。尴尬、无奈、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怀念,在目光中交织。
“好久不见。”林青率先开口,声音比记忆中更低沉。
“好久不见。”周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
秦川看出端倪,体贴地找了个借口暂时离开,给两人留下了空间。
他们走到一棵老槐树下,沉默片刻,周丹终于问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疑问:“当年,为什么那么决绝?连一个努力的机会都不给我?”
林青望着远处喧闹的人群,苦涩地笑了笑:“周丹,你不懂农村孩子的难。你父亲当时找我谈过,他很直接地分析了我们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思维方式和家庭负担上的。他说得对,爱情不能当饭吃。我要在城市立足,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可能还远远不够。我给不了你富足安稳的生活,还要让你跟我一起背负沉重的家庭负担。那时的我,除了那点可怜的自尊和对你未来的负责,一无所有。离开,是我当时唯一能为你做的‘好’事。”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可以讨好你一阵子,倾尽所有对你好,却不能保证能让你一辈子都这样无忧无虑。现实的压力,会磨掉所有的浪漫。你爸……他其实看得很透。”
周丹愣住了。她一直以为是父亲的偏见和林青的懦弱拆散了他们,却从未站在林青的角度,去体会他当年的艰难和抉择。他把分手,看作是一种对她未来的负责。
第八章:释然与感悟
那次重逢,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头,激荡之后,终归平静。周丹开始真正反思她和林青、和秦川的感情。
和秦川在一起,确实不像和林青那样。林青把她当女儿宠,处处忍让,小心翼翼,唯恐她受一点委屈。而和秦川,他们会为了一点小事斗嘴,会抢零食,会为了谁洗碗谁拖地而闹小情绪。但正是这种“不平等”的争吵和玩闹,让关系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他们之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喜怒哀乐。
周丹明白,这种默契并非完全天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消费观念、对未来的规划,都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换句话说,她和秦川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在这段关系里,她是放松的、自在的,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后来,有一次和父亲闲聊,周丹终于心平气和地问出了那个问题:“爸,你当年反对林青,真的只是因为他是农村的,条件不好吗?是不是有点歧视?”
周建国看着女儿,叹了口气,认真地说:“丹丹,咱们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农村的?我反对,不是因为南北差异或者他穷。而是因为他背后那个根深蒂固的家庭思维。他当时明确表示,婚后一定要把父母接到身边,还要让姐姐家的孩子也常来,说是长见识。这不是孝不孝顺、有没有爱心的问题,这是一个无底洞般的家庭责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你是我女儿,我希望你的婚姻生活是轻松、快乐的,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那种无止境的付出和纠葛中。爱情是浪漫的,但婚姻是现实的。”
父亲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周丹心中最后一把锁。她忽然间就释然了。她谅解了父亲当年的“棒打鸳鸯”,也拥抱了那个曾经在深夜里无数次痛哭的、年轻的自己。
回过头看,她甚至生出一种感谢。感谢父亲当初的决断,用看似残酷的方式,让她避免了一场可能注定艰辛的婚姻。若当年那份不平等的感情,真的走进了柴米油盐的现实,当爱情的滤镜褪去,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复杂的家庭关系,那时的伤,又该如何平复?那时的分离,恐怕会比青春时的失恋,惨烈百倍。
尾声:各自的轨迹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周丹和秦川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顺利结婚生子,过着平凡而温馨的小日子。偶尔也会有争吵,但总能在笑闹中和好,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而林青,听说他后来经过多年打拼,事业终于有了一些起色,也成了家,妻子是和他有着相似背景的同乡。日子或许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踏实安稳。
青春的恋情,像一场盛夏的疾风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干脆,留下了湿漉漉的回忆和被洗涤过的天空。那场被迫的抉择,在当时痛彻心扉,时过境迁后,却成了各自人生轨道上,一个看似偶然又蕴含必然的岔路口。
周丹知道,她和林青,谁都没有错。只是在那段交汇的时光里,他们都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承载彼此迥异的过去和未来。而命运,用它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做出了在当时看似残酷,却或许是最妥帖的安排。她最终拥抱的,不是父亲的抉择,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经过时光沉淀后,属于自己的、清晰明了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