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中国瑞幸咖啡与泰国瑞幸咖啡,因为品牌名的相互打官司,值得所有创业和即将准备创业的人好好学习,今天将全面剖析这个经典案例,背后的知识产权之争。全文将近3000字,保持好阅读姿态。
事件发酵缘由是12月19日上午,泰囯皇家50R集团(50R group)向法院正式提交诉讼,要求法庭判决中国瑞幸咖啡赔偿经济损失100亿泰铢(约20亿元人民币),法院对此已立案受理。

其实在这之前双方已经交锋过,泰国皇家50R集团声称在2020年时就已经向泰国商务部合法注册了瑞幸商标,且一切都依照泰国法律规则和程序办理,并获准使用该商标经营销售茶和咖啡等饮料的咖啡店业务。
但后来中国瑞幸咖啡却向中央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法院提出了违反事实真相的诉讼,指控50R集团恶意注册商标,对此初级法庭判决被告败诉。50R集团认为判决不公,向法庭提交了反驳,且已在今年12月1日获得胜诉。
泰国瑞幸咖啡这是“无意”之间冲突的吗?想都不用想打算在“碰瓷”之前,他们肯定都是已经有预谋的来做这件事,50R集团称其原计划在短时间内扩展至全球达1万家咖啡店以上,并准备上市。中国瑞幸的行为导致其计划中断,使其受到严重经济损失,因此索赔90亿泰铢。
中国瑞幸还在法院判决前授权委托代理人私自违法扣押50R集团咖啡店内财产,使其受到严重的羞辱和损失,对此索赔9.95亿泰铢;此外,就50R集团聘请的律师费用索赔0.05亿泰铢。上述三项合计100亿泰铢。
要知道这些都是“计划”,可都是纸上说说,并没有付出行动来执行,这个碰瓷不就是典型的讹诈吗?
如果瑞幸咖啡想要随着一带一路来发展国际化,这个亏不认都不行,双方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协商解决,最后由中国瑞幸买下泰国瑞幸商标,无非是泰国的瑞幸商标卖个什么价格。
话又说回来,泰国咖啡文化很成熟,市场已非常饱和。泰国不仅拥有自己本土的连锁咖啡品牌Café Amazon,还有很多网红咖啡店、精品咖啡店,乃至街边像奶茶摊一样的小店,不仅味道好,而且便宜。泰国瑞幸在泰国并不具备充足的竞争力。这将非常考验中国瑞星咖啡的企业运营能力。
不少网友有疑问三连。
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二、咱们这边又有没有像泰国瑞幸主动投机过别的国家企业呢?
三、能不能提前避免,被人投机?
我将逐条回复对应疑问:
第一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这样的案例不要太多,比如说“王致和”、“狗不理”、“少林寺”、“老干妈”、“洽洽”,“茶颜悦色”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海外商标抢注事件。还有在前些年做亚马逊的商家,为什么这些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如此淡薄呢?

一方面可能企业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做这么大,还有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比较少,这就不得不说到我们知识产权局,但是这个又不能深挖,因为会触及到少数人的“利益”,我暂且大胆的说讲,这篇文章能存在多久,就全看天意了,各位且看且保存珍惜,可不是什么人都想听真话。
说到知识产权局就不得不说到满门忠烈L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创始人L谷书,知识产权事业的一代目,现有的知识产权的核心几乎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其实谁做我们作为老百姓并不关心,只是有没有正儿八经的是在做实事,为人民谋福利。
在推进专利法实施之后,L谷书成立的公司,几乎代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专利,可以想一想有多赚钱,他最典型的就是欺负中科院不懂商业,帮助其儿子LCZ空手套白狼,又利用其弟弟在银行信贷部的关系,真正实现了空手套白狼。把“L想”从国企变成了家族企业。
LCZ的曾经采访时所说的,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只在乎子孙对他的评价,我们再看一些事情,就很明白了,比如为何高价收购IBM,为何成为滴滴的大股东,这一切似乎和商业无关。
有这样的一群人在,中国的知识产权普及能够好的了吗?只有被市场“教育”多了后,才会知道要避坑,难道知识产权相关的信息差只能付出高额代价吗?这个到底是保护谁的利益?
第二个问题,咱们这边又有没有像泰国瑞幸主动投机过别的国家企业呢?
答案是有,而且也是非常经典的案例,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1992年,一个叫章鹏飞的浙江人,注册了“现代”商标的45个类别。等到2002年,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上市了,准备注册“现代”商标的时候,发现“现代”所有类别都被注册商标了。北京现代汽车找到了这个叫章鹏飞的人,用现代汽车在浙江的总经销权换来了“现代”商标。

这个现代汽车在浙江的总经销权在2002年,也就是15年前,被估值4000万。而章鹏飞于浙江杭州开的一家现代汽车4S店,在当年营收4个亿,就靠一个商标改变命运。
“纽巴伦”是美国著名跑鞋品牌“newbalance”公司以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一个独家代理所使用的名称。上世纪90年代,newbalance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入乡随俗,便使用了一个中文译名:“纽巴伦”。
“纽巴伦”在国内迅速流行起来,然而就在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纽巴伦遭遇到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广东阳江的生产厂商私自扩大纽巴伦鞋的产量,私自降价销售,以期获得巨额利润。
美国newbalance总部觉察后,勒令违约厂家迅速停产纽巴伦鞋。但是他们紧接着又遭遇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纽巴伦”中文商标被该代理公司抢注,而且被斥侵权,赔偿9800万人民币。后面美国总部把中文翻译改成了“新百伦”,这就是“纽巴伦”和“新百伦”鞋子的区别。
苹果这么牛的公司也吃过类似的亏,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都注册了Ipad的商标,后来破产了。但是商标仍在,商标依然发挥着无形资产的作用。
当苹果Ipad进入中国市场时,支付了这家已经破产的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6000万美金,来购买Ipad这四个字母。这四个字母因为组成在一起,被申请了商标,而成为最土豪的四个英文字母,顺利逆袭。
国内的相关案例也不少,说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当年,杭州妙影微电子有限公司召开嘀嘀商标权情况媒体通报会,宣称小桔科技公司使用“嘀嘀”二字作为打车产品名称,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要求小桔科技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人民币8000万元。之后,小桔科技公司召开发布会,宣布旗下产品“嘀嘀打车”更名为“滴滴打车”。
互联网上也有不少案例,在淘宝推出天猫旗舰店的时候,有不少人提前把淘宝C店做的好的店铺名称给注册下来,然后逐个打官司赔钱,这一拨人大部分在杭州,靠告侵权一年赚几百上千万,典型的监守自盗,但是你又挑不出毛病,合法合规。

阿里巴巴这方面就比较“聪明”,毕竟他们的法务也是相当的强,阿里把名称相关的全部都给注册了,如“阿里妈妈”、“阿里爸爸”、“阿里爷爷”、“阿里奶奶”等等全部注册了做成自己的护城河防止被蹭,这点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不要因小失大。
有成功的自然也会有不成功的,典型的“微信”商标,2010年“微信”商标被张某提交注册,后面微信发布后腾讯找了张某购买商标,出价300万,但是这个张某表示价格太低了,委托一个公司负责商标侵权问题,要价2000万,结果在“南山必胜客”输掉了官司,直接驳回不予核准注册,毕竟”南山必胜客“不是白叫。
第三个问题,能不能提前避免,被人投机?
相信这会是所有创业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可以提前避免的,但是这个里面需要承担相当大的一笔费用,很多初创企业未必能够支付的起,全球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商标著作类的通过率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通过,国内不少见注册知识产权的有利可图,鱼龙混杂的公司特别多,需要找到非常专业的团队才能够保护的好。完全可以针对性的逐步完善相关知识产权,当然如果是不差钱的话就无所谓,可以一步到位。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调侃哪家公司,而是想说创业不易,在这条路上有诸多坑坑洼洼,如今的创业对于个人要求远高于10年前,少走弯路就是走捷径。做企业要有世界格局,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