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作为我国首个面向政务领域大模型应用的专项政策文件,该指引围绕应用场景、规范部署、运行管理等维度提出系统性举措,标志着我国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迈入有序推进新阶段。
《指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以技术创新驱动政府治理现代化。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企业数量超5300家,覆盖基础底座到行业应用全链条。政务领域作为大模型应用的重要阵地,通过智能交互、决策辅助等功能,正重塑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指引明确四大类13个典型场景,包括智能问答、政策直达快享、智能监测巡检等,并强调技术赋能与场景驱动相结合。在部署模式上,推行“一地建设、多地复用”的集约化模式,省级统筹算力资源,县级以下复用上级模型,避免“模型孤岛”。安全规范方面,明确大模型“辅助型”定位,要求建立内容审核、人工复核、多模型交叉核验机制,防范“幻觉”风险,严守数据安全底线。
全国多地已开展先行探索。北京部署智能问答助手提升咨询效率,上海“免申即享”系统实现政策主动推送,深圳政务GPT大模型优化审批流程。据统计,政务大模型已分流近1/3人工服务,智能派单和预审替代近半数人工操作,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例如,某省级平台通过大模型精准解答数百类问题,支持多轮对话,使咨询响应效率提升数倍。
清华大学教授孟庆国指出,《指引》构建了新型电子政务部署体系,强调统筹集约与规范应用。国家信息中心专家认为,大模型将推动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未来,政务大模型将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渗透,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政企协同创新,构建开放生态。同时,需警惕技术泡沫,优先选择具备商业化闭环能力的解决方案,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