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山西永济普救寺:千年古刹擦亮"爱情圣地"文化名片,文旅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秋日午后,山西永济普救寺的梨花深院内,一场实景演出《崔莺莺待月西厢》正在上演。身着唐装的演

“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秋日午后,山西永济普救寺的梨花深院内,一场实景演出《崔莺莺待月西厢》正在上演。身着唐装的演员在古塔回音壁前吟诵经典台词,台下观众举手机记录,仿佛穿越回王实甫笔下的爱情传奇。今年“七夕”期间,这座以《西厢记》故事闻名的千年古刹单日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从一座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的佛教寺院,到如今年轻人追捧的“爱情圣地”,普救寺正通过文化IP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走出文物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千年古刹的“破圈”之路:从佛寺到爱情文化地标

普救寺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完成了从宗教场所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型。据《永济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于此而声名远播。如今,景区内仍保留着莺莺塔、梨花深院、拜月台等十余处故事场景遗址。

“我们不再局限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注重挖掘其精神内核。”普救寺文物保护所所长李建军介绍,近年来景区以“爱情文化”为主线,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工程:复原唐代寺院建筑格局,打造“西厢情缘”沉浸式游览线路,开发“月下听琴”“红娘牵线”等互动体验项目。今年推出的“唐风婚典”项目,已为近百对新人举办传统婚礼,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2000万次。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AR剧本游与数字沉浸体验

在普救寺的“回音壁”前,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AR技术观看“张生跳墙”动画场景;戴上VR设备,能“走进”数字化复原的唐代寺院,感受“待月西厢”的古典浪漫。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让静默的古建筑焕发新生。

“我们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永济市文旅局局长张红霞表示,景区与山西大学合作开发的“西厢记数字博物馆”已于国庆期间开放,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刻本,游客可触屏翻阅电子古籍。此外,景区推出的“实景剧本杀”《寻梦西厢》,吸引大量年轻群体参与,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爱情经济”惠及民生

普救寺的“出圈”效应持续扩散。山下蒲州镇村民王建斌将自家小院改造成“西厢民宿”,提供“鸳鸯宴”“连理面”等主题餐饮,节假日一房难求。“今年收入比外出打工翻了两番!”他笑着说。像这样的民宿,周边乡镇已发展至80余家,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

更具深度的产业融合正在推进。当地开发“爱情信物”系列文创产品,将非遗剪纸、布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每年举办的“普救寺国际爱情文化节”,吸引全球情侣参与,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综合收入增长30%。永济市委书记何伟表示:“我们正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模式,让文物活起来、百姓富起来。”

暮色渐浓,莺莺塔的风铃在秋风中清脆作响。北京游客陈女士与恋人在同心锁前合影:“在这里不仅看到历史,更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普救寺的探索证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以创新手段实现古今对话,正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