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再传重磅消息:民营火箭企业天兵科技正式启动上市辅导,标志着这家成立仅5年的商业火箭“独角兽”正式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作为继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之后第三家启动IPO进程的民营火箭公司,天兵科技的上市计划不仅折射出中国商业航天的蓬勃活力,更预示着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航天产业格局。
一、技术突破铺就资本化之路天兵科技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与其核心技术突破密不可分。公司自主研发的“天龙”系列液体运载火箭,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与闭式循环发动机技术,在成本可控性、运载效率及可复用性上实现关键突破。2023年7月,“天龙二号”液体火箭成功实施全球首次民营液体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在火箭可回收技术领域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这种技术实力已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据公开资料显示,天兵科技累计签订商业发射合同超20亿元,客户涵盖卫星互联网企业、遥感数据服务商及国际航天机构。其“高频次、低成本”的发射服务模式,正在打破传统航天“高门槛、长周期”的固有认知,为商业航天市场注入新动能。
二、资本助力下的产业跃迁天兵科技的上市进程并非孤例。自2020年星际荣耀成为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民营火箭公司以来,商业航天领域已形成“技术验证-融资扩张-上市加速”的清晰发展路径。据统计,近三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总额超150亿元,其中火箭制造环节占比达45%,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纷纷布局。
资本的涌入正在加速产业迭代。以天兵科技为例,其上市辅导材料显示,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天龙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海阳发射工位建设及全球发射服务网络布局。这种“技术+基建”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解决了民营航天重资产投入的痛点,也为规模化发射奠定了基础。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天兵科技等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商业航天有望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三、政策红利催生千亿市场天兵科技的IPO征程,恰逢中国商业航天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年发射100次的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在此背景下,海南文昌、山东海阳等商业航天发射场加速建设,为民营火箭企业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支持。
市场空间随之打开。据华泰证券测算,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其中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占比达30%。天兵科技若成功上市,不仅将获得资金支持以扩大产能,更可能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卫星制造、地面站建设等产业链环节,构建“发射+应用”的闭环生态。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前景广阔,天兵科技的IPO之路仍面临多重考验。首先是技术可靠性验证,可重复使用火箭需经历数十次成功发射才能建立市场信任;其次是国际竞争压力,SpaceX等海外企业已占据全球商业发射市场60%以上份额;最后是盈利模式探索,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节奏,将是所有民营火箭企业需要破解的难题。
但机遇同样显著。随着中国星网集团等国家队启动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未来五年将有数千颗卫星需要发射,这为民营火箭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订单来源。天兵科技若能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技术迭代与规模扩张,有望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技术突破到资本赋能,从政策支持到市场爆发,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天兵科技的上市征程,既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国民营航天力量崛起的生动注脚。当资本的杠杆撬动技术的星辰,这场由商业火箭引领的产业变革,或将重新定义人类探索太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