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很爱对方,却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有时候觉得,“我们沟通了这么多次,为什么还是无法互相理解?”今天我要聊的,正是亲密关系中一个常见却极易被忽略的问题:我们总以为“理解”是爱的最高的表达,但实际上,“尊重”才是。
我曾听一位韩国朋友分享过她的故事。她和前任十分相爱,却频繁争吵。原因是她的前任安全意识极强:天黑就紧闭窗户,哪怕住在几十层的高楼;给自行车上四把锁;甚至在她家里安装警报器。然后她试图“理解”对方,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曾在纽约经历过危险。
但矛盾出现:他要求她也达到同样的标准。这让她感到窒息,因为在她看来,这不是保护,而是对她二十多年生活习惯的质疑和推翻。两人都陷入“你必须理解我”的对抗中,却谁也没真正理解谁。
我的朋友后来告诉她:“为什么你们总是试图去说服对方?想要说服别人,实际上就是觉得别人必须理解你,你把自己的想法放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你不需要理解你的伴侣,你只需要尊重你的伴侣。”
她举了自己和丈夫的例子:有一次,她觉得天冷,建议丈夫带外套,丈夫拒绝了。她没争吵,而是默默把外套放进包里。她说:“如果之后他需要,我就给他;如果不需要,也没什么。这是我自己要为他带的,和他没关系。”
关键点在这里:她带外套不是为了证明丈夫“错了”,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担心。丈夫有权拥有自己的判断,哪怕判断错了,也不需要被最亲密的爱人指责。
后来我看到一个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分享:最容易产生压力的人,不是消极负面的人,而是那些认为“只要通过沟通就能互相理解”的人。为什么?因为试图完全理解他人,本身就不正常,也不可能。
听到这个观点,我瞬间感觉人生轻松了很多。但我们往往陷入“理解”的执念——比如“我就是觉得冷,为什么他觉得不冷?这怎么理解?”其实,理解不了没关系,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选择才是核心。
我从接触这个道理到实践,花了一年多时间。为什么难?因为对于有些伴侣来说,你只能做到“不去理解对方”,但做不到“尊重对方”。这不是道理错了,而是至少有一方控制欲太强,或双方缺乏深层的认可和信任。
我和现任伴侣刚在一起时,也频繁争吵。直到某次争吵中,我突然想起朋友那句话,立刻分享给对方。从那以后,我们试着不再强求理解,而是尊重彼此如其所是。我们的关系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高度——甚至超过了热恋期。
以爱的名义去说服对方,说是为了对方好,其实是将自己放在比对方高的位置。尊重的天平一旦失衡,对方感受到的只能是焦虑、痛苦和控制。
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两个心智成熟、能自顾周全的成年人。活了这么多年,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考模式。当对方的不同影响到你时,第一反应不该是说服或改变对方,而是反思:这种影响究竟是对方导致的,还是我自己导致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家人。很多时候,我们绞尽脑汁试图理解父母,父母也试图理解我们,但中间总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在家庭中,因为权力关系已经建立,双向尊重往往更难实现——更多时候是单向的。
但无论如何,尊重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很多人说“我尊重你”,或自以为做到了尊重,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尊重,是放下“你必须和我一样”的执念,接纳对方如其所是。
爱不是理解的总和,而是尊重的积累。 当你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学会尊重彼此的不同时,你会发现:关系反而更轻松、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