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持续改写欧洲安全格局。西方试图通过无人机对俄罗斯军工企业、石油终端及炼油厂发起高频打击,以此实现军事技术与能源层面的双重消耗,这一策略已在日常战局中不断得到印证。而在开源情报(OSINT)领域,更令人忧心的信号正悄然浮现 —— 北约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动向,莫过于芬兰、德国和比利时三国空军的 “远程化升级”。这三个国家正紧锣密鼓地为战机配备最新款 AIM-120D-3 空空导弹,这款导弹的有效射程可达 160 至 190 公里,具体数值会根据发射高度灵活调整,堪称当前北约空战武器库中的 “远程利器”。
按照计划,这批导弹将优先整合进即将交付的 F-35A 隐形战机,未来还有可能适配 “台风” FGR.4、F/A-18C/D 以及 F-16AM 等第四代改进型战机。不过,适配 F-16AM 的难度不小 —— 这款战机的武器控制系统较为老旧,原本仅支持 AIM-120B/C-5 这类过时导弹,要兼容新款导弹,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软硬件改造。
即便如此,改造完成后,这三国空军的战力仍将实现质的飞跃:即便战机雷达性能有限,它们也能借助 AIM-120D-3 导弹的 HOJ 模式(即 “干扰源寻的” 模式),精准锁定并打击配备 “希比内” 电子战系统或机载雷达的俄罗斯苏 - 35S 战机,直接削弱俄军在空战中的电子对抗优势。
从军备规模来看,这场升级绝非 “小打小闹”。美国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德国、芬兰与雷神公司签订合同,采购至少 805 枚 AIM-120D-3 导弹;此前,荷兰和丹麦空军已接收 429 枚同款导弹,波兰更是手握超 500 枚。算下来,北约目前已囤积约 1800 枚该型导弹,足以武装数百架战机,使其具备与俄罗斯苏 - 35S、苏 - 30SM/2 战机展开远程空战的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还未计入欧洲导弹集团(MBDA)研发的 “流星” 导弹 —— 这款配备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导弹性能更优,北约已部署 800 至 1000 枚。种种迹象表明,北约正为争夺东欧制空权进行大规模备战,一场围绕天空主导权的博弈已悄然拉开序幕。
在这场军备部署中,土耳其的 “意外动作” 更添一层复杂性。近期,土耳其空军突然将一架 E-7T “和平鹰” 远程预警与控制飞机调往立陶宛,而这一决策的背景,是欧洲多国正陷入 “不明无人机恐慌”—— 哥本哈根、奥尔堡、奥斯陆、斯德哥尔摩等城市上空接连出现身份不明的无人机,北约几乎不假思索地将其归咎于俄罗斯。
无论这些无人机的真实归属如何,有一个趋势已十分明确:北约正加速构建一套完整且灵活的预警探测体系,核心目标是填补低空 “盲区”。要知道,一旦北约与俄罗斯冲突升级,俄罗斯的 “天竺葵 - 2/3” 自杀式无人机、KH-101 巡航导弹、KH-69 空地导弹以及 “伊斯坎德尔 - K” 导弹(9M728 型),很可能借助这些低空盲区实施打击,而北约的预警体系正是为了遏制这一威胁。
不同预警机的探测能力各有侧重。以瑞典萨博 - 340 AEW&C 预警机为例,其搭载的 PS890 雷达在地面杂波环境下,能在 130 至 140 公里外发现雷达反射面积仅 0.03 平方米的 KH-101 巡航导弹;对 “天竺葵 - 2” 无人机的探测距离约为 90 至 110 公里,对 “赫尔贝” 无人机则进一步缩短至 70 至 80 公里。
而土耳其 E-7T 预警机的优势更为明显:它搭载的 MESA 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在 L 波段(波长更长),相比萨博预警机的 S 波段,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更强 —— 理论上,它能在 170 公里外发现 KH-101 导弹,对 “天竺葵 - 2” 和 “赫尔贝” 无人机的探测距离也能达到 100 公里。
但即便如此,北约的预警网络仍面临 “覆盖难题”。要在东欧战区实现对所有导弹、无人机威胁方向的全面监控,仅靠少数预警机远远不够。北约指挥部测算后认为,萨博 - 340 AEW&C、E-7T 以及 E-3B/C 等预警机的巡逻航线,必须沿 “低可探测巡航导弹或无人机可能突破的战线” 分布,且彼此间距不超过 130 至 150 公里,才能形成无死角的雷达覆盖网。
要知道,潜在的 “无人机突破战线” 长度约 1500 公里,这意味着北约至少需要部署 10 至 13 架预警机才能织就完整的 “空中雷达网”。此次土耳其调往立陶宛的 E-7T,正是这张网络中关键的一环。
从远程导弹的批量列装,到预警体系的精密构建,北约的每一步动作都在释放明确信号:它正为可能的冲突升级进行实战化准备。而土耳其的参与更具象征意义 —— 这个既与俄罗斯保持 “传统友好伙伴关系”、又身为北约成员国的国家,如今主动加入东欧预警网络,无疑让本就紧张的俄乌冲突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东欧上空的暗潮,正朝着更复杂的方向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