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兴起去罗浮山游玩,本想在这片道教名山寻一份清幽意境,没成想刚进山,两个 “反差感” 就彻底打破了我对这里的固有幻想。
出发前,我总觉得道教圣地该是仙气缭绕的模样 —— 道观里的道士该是清瘦颀长、身着素色道袍,眉宇间带着 “清净无为” 的淡然,连道观的陈设也该是极简素雅,满是出世的禅意。可真正走进道观,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当值的道士身形健壮,臂膀结实,说话时声音洪亮,全然没有 “弱不禁风” 的样子;更意外的是,道观里竟供奉着财神爷,香火还格外旺盛,烟火气混着香灰的味道,倒比 “仙气” 更浓些。原来传统与现实的交融,在这座古山道观里来得这样直白,打破了我对 “道士”“道观” 的刻板印象,反倒觉得多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气。
若说道观的反差是 “意外之喜”,那罗浮山的山路就是实打实的 “体力挑战” 了。此前我开车上过南昆山,总抱怨那里 “山路十八弯”,转弯时要格外小心,当时还觉得那是最难走的山路。可这次爬罗浮山,才知道什么叫 “小巫见大巫”—— 山上的石阶又陡又窄,有些路段几乎要手脚并用才能稳住身形,爬没多远就气喘吁吁,手心直冒冷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下山的人:大多低着头、弓着腰,一步一挪地往下蹭,脸上满是疲惫,有的扶着栏杆大口喘气,有的干脆坐在石阶上不愿起身,那 “心力交瘁、脚步踉跄” 的模样,活脱脱一副 “生无所恋” 的神态,看得我既觉得好笑,又默默捏了把汗,暗忖自己下山时会不会也是这副模样。
虽说没寻到想象中的 “仙气”,还被山路 “虐” 得腿软,但这场罗浮山之行反倒格外鲜活。那些打破幻想的细节、让人哭笑不得的 “登山后遗症”,都成了比 “完美意境” 更难忘的记忆 —— 或许旅行的乐趣,本就藏在这些意料之外的真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