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春天,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下,湘军大营的炊烟袅袅升起,曾国荃率领的三万湘军士兵正在享用他们今天的第二餐——每人都分到了半斤腊肉和二两烧酒。
而在城墙之内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十万太平军士兵正用树皮熬煮着最后一袋糙米,可他们不知道,李秀成带来的二十万援军已在雨花台被击退。据《湘军志》记载,这场发生在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的大战,兵力悬殊程度惊人,曾国荃率领的的三万湘军将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可是,三万湘军愣是把三十万太平军给拿下了,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经打下半个中国的太平军,怎么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首先,太平军所谓的"二十万援军"中,真正称得上拥有合格战斗力的兵力不足五万。据《李秀成自述》记载,这支援军包含大量裹挟的流民、妇孺和伤病员。
其次是是后勤上的差距,湘军在雨花台构筑的"万里壕沟",既是军事工事,更是运输动脉。通过长江水道,每天有200石粮食、50车弹药运抵前线。而太平军的粮道早已断绝,守军每人每日口粮不足3两,不及清军的三分之一。这种后勤保障的差距,在40天的攻防战中逐渐转化为战斗力的鸿沟。
军事制度上的差距更是致命,太平军在后期实行"馆衙制",在这个制度下,每个将领都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至于两军的将领,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陈玉成26岁封王,李秀成38岁拜将,这些年轻统帅缺乏系统军事训练。而他们的对手曾国藩、左宗棠都是翰林出身,深谙兵法韬略,这种差距在雨花台战役中暴露无遗:李秀成二十万大军竟然不会构筑炮兵阵地,反被湘军36门劈山炮轰得溃不成军。
情报上就更是降维打击了,曾国藩在南京城外设立"采编所",专门策反太平军将领。
时间倒退回1853年,林凤祥率领的两万北伐军势如破竹,这支真正的百战之师,平均每人携带30斤火药、两杆火枪,日行军速度达60里。他们创造的军事奇迹,堪比二战时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但十年后的天京城下,太平军的武器库里,竟有三分之一是削尖的竹竿。
太平天国本有机会改写命运,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时,中国近代化的曙光初现,若能将建设苏州枪炮厂的计划付诸实施,而不是在南京城里建造1088间的天王府,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