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重阳节喝菊花酒?古人认为喝了能有啥好处?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考古队员在辛追夫人的陪葬品里发现了一坛密封完好的酒,坛身上用朱砂写着“菊花酒”三个字。经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考古队员在辛追夫人的陪葬品里发现了一坛密封完好的酒,坛身上用朱砂写着“菊花酒”三个字。经过检测,这坛两千多年前的酒里真的含有菊花成分——要知道,那时候的重阳节还没完全定型,菊花酒就已经成了古人眼中的“宝贝”。今天咱们就聊聊,为啥重阳节喝菊花酒能从汉代火到现在,古人到底觉得它有啥神奇好处?

1. 喝了能“续命”?古人眼里的菊花酒是“养生神饮”

古人对菊花酒的第一认知,绝对是“祛病延年”。《西京杂记》里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每年重阳节都会让宫女们采集菊花,和黍米一起酿酒,等到第二年重阳节再拿出来喝。书中特别提到,这种酒“饮之令人长寿”,是皇宫里的专属养生品。

到了魏晋时期,道教名人葛洪在《抱朴子》里把菊花酒的功效说得更具体:“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他还记载了一个民间说法,有个叫王方平的方士,给蔡经家送了一坛菊花酒,蔡家大小喝了之后,“皆寿百岁”。虽然有点夸张,但能看出当时人对菊花酒养生功效的迷信程度。

为啥古人会觉得菊花能养生?这和菊花的生长特性有关。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只有菊花在寒霜里开得灿烂,古人觉得它“得秋气之精”,有抵御肃杀之气的能力。把这种“顽强生命力”融入酒里,喝了自然能强身健体——这种“物类相感”的思维,在古代养生观念里很常见。

2. 不止养生,还是“辟邪神器”?重阳节的“保命酒”

除了养生,菊花酒在古人眼里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辟邪避灾。这个说法和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分不开。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里写了个故事:东汉时有个叫桓景的人,跟着费长房学道。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这天家里会有大灾,让他带着家人登高,并且每人喝一盅菊花酒、插一支茱萸。桓景照做后,回家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死了,算是替家人挡了灾。

从那以后,“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就成了重阳节的“辟邪三件套”。古人觉得九月初九是“九”这个阳数重叠的日子,“九”又与“久”谐音,本是吉利的,但道教认为“双九”阳气过盛,反而容易招惹“凶气”,需要用有“正气”的东西来化解。菊花在深秋开放,被视为“正气之花”,泡成酒喝下去,就能驱散身上的晦气和灾邪。

唐代的时候,这个习俗还传到了宫廷。《唐六典》记载,重阳节当天,皇帝会给大臣们赏赐菊花酒,君臣一起饮用,既是庆祝节日,也是祈求全年平安。民间更是把菊花酒当成“保命酒”,哪怕家里不富裕,也要凑钱买一点,就为了图个心安。

3. 文人墨客的“风雅标配”,喝的是酒更是情怀

到了唐宋时期,菊花酒又多了一层“文化属性”,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载体。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他不仅爱菊,更爱喝菊花酒。史书记载他在重阳节“无酒可饮”,就坐在菊花丛里弹琴解闷,后来朋友送来了菊花酒,他一口气喝得大醉,还写下“菊花知我意,九月九日开”的诗句。

李白更是把菊花酒和乡愁、友情联系在一起。他在《九月十日即事》里写“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里的“举觞”就是喝菊花酒,借着酒意抒发连续两天过重阳的感慨。杜甫也在诗里提过“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虽然没直接说喝菊花酒,但重阳赏菊饮酒的场景已经跃然纸上。

那时候的文人喝菊花酒,讲究“自酿自饮”。他们会在初秋就摘下未开的菊花蕾,和糯米、酒曲一起密封在坛子里,等到重阳节那天开封。开坛的时候还要邀请三五好友,一边赏菊一边品酒,吟诗作对,把喝菊花酒变成了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清,《红楼梦》里就有林黛玉和史湘云在重阳节联诗的情节,桌上摆的正是菊花酒。

4. 现在还能喝到菊花酒吗?古人的智慧藏在习俗里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重阳节还有人喝菊花酒吗?其实在一些地方,这个习俗一直保留着。比如河南开封,每年重阳节都会举办菊花酒文化节,用传统方法酿造的菊花酒还是当地的特色特产。还有江南地区,老人过重阳节时,晚辈会亲手酿一壶菊花酒送给长辈,寓意“健康长寿”。

从现代视角看,菊花确实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但要说喝菊花酒能“长生不老”肯定是夸张了。不过古人通过这种习俗,把对健康的追求、对平安的祈愿和对自然的敬畏结合在一起,这才是菊花酒能流传千年的真正原因。

其实重阳节的习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古人从喝菊花酒辟邪,到后来变成养生、风雅的象征一样。现在我们过重阳,可能不再纠结于菊花酒的“神奇功效”,但陪家里老人聊聊天、登登高、赏赏菊,这份对长辈的关爱、对传统的尊重,和古人喝菊花酒的初心是一样的。

话说回来,你家乡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吗?如果让你用菊花酒搭配一道菜,你觉得什么菜最合适?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下次咱们接着聊那些藏在传统节日里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