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回到只能听见风声和心跳声的山间,需要多久?
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有些人需要周末的闲暇半日,有些人需要等待每年一次的七天长假,有些人可能一晃就等了几十年。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
真正踏上旅程之后的一切,都不再复杂。最艰难的,其实是下定决心要出发的时刻。放下一些平时习惯要做的事情,戒掉一些平时依赖的饮食,克服一些内心的拖延与懒惰……其实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难。
直到双脚踏上柔软的泥土,满眼满身都被苍翠的青山包围,手机在无意中丢失了信号与网络,头顶的艳阳与蓝天白云都仿佛配合着心境,飘来荡去写满了欢喜。
行走在仓央嘉措曾经修行过的马尔康毗卢遮那佛圣窟,白浪在石溪间奔流,七彩经幡在风中轻舞,金色的塔尖掩映在山林间。终于,我们到达了,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千百个擦身而过的时空中,我们可能一再错过,可是今天我们重逢了。
“我们不是初遇,而是重逢。所以,我们不必害怕别离,也不必担心一撒手就不会相遇。”
——仓央嘉措
传说中,毗卢遮那佛圣窟不仅是仓央嘉措修行过的圣地,是不丹王子指认前世修行过的地方,也是藏族文学家、翻译家麦若扎拉(代表作《格萨尔王传》《毗卢圣窟》)修行过的圣窟。险峻的岩石间,还供奉着各个时期的佛像石画。仰头注视这些隔世前人的画作,心内总会有一些印记就此深深烙下。
在马尔康的昌列寺,传统画师在动笔前,沐浴焚香、持咒静心,画室如同坛城,使绘制本身成为一种修行。如此恭谨、静心绘制的画作,往往拥有一种更强烈的摄受力,传递出更强烈的信念。
什么是修行?可能一次两次的旅行,还找不到答案。只是站在这些静静绘画的画师面前,仅仅是注视着一笔一画的描摹,都能感受到一种隐隐流动的能量与信念。
山间的旅行总要结束,人总要回到繁华的城市之中。和出发之前的自己相比,有些浮躁与不安已经留在山间,有些焚香敬拜时内心的笃定已经带回了家。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总相逢。”
在相见与不相见的岁月里,一幅隆德园菩萨像祝福大家,一切平安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