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父母在孩子眼里,也会成为这样的形象: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偏管;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偏说。所以,同样是“为了孩子”,要让孩子能接受你的教育,能听话,首先是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然后要明确你到底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先读一读下面的故事吧:
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有一个自幼被诊断为“智力问题”的儿子。父母非常可怜孩子,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百般宠爱,什么都不要孩子做,而且也几乎不让孩子下楼去玩,因为“别的小朋友会笑话他,会欺负他”。后来孩子到了14岁,外婆实在忍不住,因为孩子什么都不做,话也讲不清,脾气还挺大,眼看一天天个头长高了,可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一般裤子也都是没有拉链的。外婆带他去咨询,想了解一下这孩子到底“笨”到何种程度,以后该怎么办?
经过专业而全面的智能发育检查后,发现:虽然从智能数值上,孩子只相当于两岁半的能力,但实际上他对日常言语不乏理解,并能按测试老师的指令去完成任务,虽然常以失败告终,但有很好的模仿力,很多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测试老师示范后,基本均能完成,特别是一些手指精细动作(如:穿珠子)。
而这些都证明这孩子的智能并非只有两岁半,现在的言语及操作“低能化”表现更多的是缺乏教育与训练的结果。如果孩子自幼有机会进行“自理”训练,那么拉拉链、用筷子等行为应该是现在的基本动作,但他在成长中却因过度“保护”而限制了本可以发展的能力,父母的替代行为使“低能”近似“无能”,岂不可惜?孩子的父母当然不想阻碍孩子的发展,但却因无知与错爱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呢?是现成的“对应原则”吗?是我们自己的社会经验吗?是我们的担心与焦虑吗?...如果是这些,您就忽视了孩子本人的存在,忽视了生命本身探索与学习的潜力。我们所能给孩子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当是我们自己的良好形象,是信任与关心:为孩子尽可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安全与温暖,尊重孩子,留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Sumer Zhou
现在的编者都是怎么啦,不是数落父母,就是责备子女,这样都不知道反省自己吗?真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