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是绝对的富二代,晚年要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的诗人是谁?

浩潜评历史 2023-05-20 00:41:12

说到诗圣杜甫,大家肯定都很熟悉,那为何杜甫就有这么大的本事被称为“诗圣”呢?因为从杜甫为终点,往前看吧,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杜甫还把前人的精华都汇集到了自己身上,所以他伟大。

那如果以杜甫为起点,往后看吧,杜甫又对之后的诗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说杜甫是中国诗史最具有历史地位的诗人,并不为过。不过,杜甫就像是梵高一样,其影响和伟大均是死后被人铭记。作为一名多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高达1500余首。

但杜甫的另一个身份,更像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名“战地记者”。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生活。

杜甫可谓是一个绝对的富二代,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不仅家中坐拥良田,而且祖祖辈辈都是当官儿的,所以杜甫生下来,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杜甫的祖父名叫杜审言,在女皇帝武则天时期就是个当着官的诗人。虽说这个官儿当得不怎么样,但杜审言诗写得真不赖,可以说是,才气外露。因此,杜审言也算得上是杜甫写诗的启蒙老师。

而杜甫也是真的争气,少年成名,才华洋溢,七岁就写下人生第一首诗,九岁的时候就能够临摹初唐四大家之一虞世南的字了,等到了十一岁时就已经是洛阳有名的才子。十几岁的杜甫已经达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高度,他还因为诗写的好,甚至被岐王李范和当朝红人崔涤请到家中去说学。这一段意气风发的曾经,被杜甫写在了《江南逢李龟年》里,他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35岁之前的人生可以说是豪情万丈、心胸豪迈,平日里读书、交友、游历世间,少者数月,多者几年,他去到泰山之巅,写下了一首人人熟知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五言绝句,不仅描绘出了泰山的气势磅礴,和杜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还表达了他本人,在年轻之时的不怕困难、敢攀山峰的决心和气概。

不过生活不遂人愿,后来的杜甫,过的就没这么顺畅了。公元746年,杜甫已经35岁,自从前一年和李白相识,杜甫求仕的愿望就越发强烈和迫切了。从李白的口中,杜甫初步了解到了京城的繁华,也间接感受到了在皇帝身边工作的那份荣耀和成就感。杜甫很羡慕李白能有在皇帝身边当官的机会,他心想我一定要争取这样的机会,有一番作为。

第二年10月,杜甫终于到了长安。初到长安,杜甫对自己满怀信心,他励志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民风淳朴的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差距很大,他先是在汝阳王府坐了一年的冷板凳,又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遇到当朝宰相李林甫为唐玄宗编造“野无遗贤”的谎言,李林甫为了防止有才能的人在皇帝面前指责他的失职和罪过,便告诉皇上已经把全天下的才人都网罗到了朝中,在民间已经没有一个人才了。于是这次科举不录取一人,杜甫也就落选了。

当然,我们打不死的小杜这样也没有放弃,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杜甫立即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歌颂这一活动进献皇上。这一招果然奏效了,唐玄宗读后,十分赞赏,让他到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这让杜甫声名大噪,几乎要成为第二个李白了,但是李林甫依然从中作梗,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下文。

杜甫在长安这十年,仕途不顺,父母也离开人世,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生活,他只能低声下气,充作贵族的“宾客”,期间他还以采药为生。

一转眼,杜甫40多岁了,44岁这一年,他终于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以忍受的官职,逢迎官长,鞭打人民。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官半职,却不加考虑的辞去了这个任命。他辞职后改任参军,任务是看守兵器,管理门禁,职位应当是正八品下。

接受这个职务后,他准备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可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开始变天,他刚刚有了一个小小的官职,还寄希望于皇帝,可是面对唐玄宗的荒淫,想起杨贵妃姐妹的奢侈生活,他不禁想起了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少年的意气风发,在坎坷的生活长路上,被消磨殆尽。

等到了45岁之后,又因为安史之乱,杜甫走上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包括杜甫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大唐盛世中的灾难,谁也没想到,这竟是百年盛世的终点。

在叛乱开始的大半年里,杜甫一直待在奉先,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关中东北部地区。但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却长驱直入,直逼潼关,杜甫只能带着家人继续逃亡。在这期间,杜甫的一首《石壕吏》,就像是战地记者在炮火之中,记录下来的真实史料。身位后人的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痛苦。

那我们来看看杜甫是如何用纪实的手法来写这首诗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你看,前来征兵的官兵凶狠无度,吓得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突然翻墙而逃。而那些老妇人就在没这么好身手了,只能看看门口,在家中号啕大哭。这一哭,就激怒了这些官兵,他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兵大吼,老妇人闭上嘴,可心里苦不堪言啊,这个世道,没法儿活了,还不让人哭!

这时候“战地记者”杜甫见到此情此景,就等官兵走后,上千去听老妇人说什么,老妇人一见有人要听自己说话,便开始一股儿脑把艰难都说出来了,“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人曾有三个儿子,可如今两个在战场上死了,生下一个也是活一天算一天。

而这家里,也是凄惨,“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现在只剩下她这个老婆子和一个未断奶的婴儿了!杜甫这位称职的记者,不仅记录下人民的疾苦,还预料到,做为长安最后一层屏障的潼关,将会安禄山的叛军到达时,迎来一场恶战。

这时的杜甫已经无路可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杜甫准备前去太子李亨的军队里,为国效力。不过这乱世之中,祸不单行,杜甫在半路,就被凶猛的胡人抓住了,还成为了阶下囚。杜甫本人,更是成为了最接近这场战争的一个人,他像条丧家犬似的,被带回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没了往日繁华与昌盛,到处都是被烧毁的残骸,鲜血淹没了整个长安城,皇宫也被胡人占领,普通的老百姓为了活命,对着杀死自己的亲人的叛军,卑躬屈膝;而昔日风光正茂的王侯将相,此时蓬头垢面,流落街头。

更让杜甫揪心的是,妻子和儿子,也和自己走散了。

杜甫被囚禁在长安之际,一个夜晚,看着天边明亮的月亮,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月夜》,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想念。不过诗人就是诗人,杜甫表达思念的方式,就是写一首蕴含着真情实意的“情书”,说道:“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尽管夫妻二人相隔千里,但杜甫也算是情话高手了,这句话不仅表达对孩子的思念,还自我懊恼的说,我不能替你解忧啊。

不仅如此,杜甫还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副妻子的美照,“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不得不说,杜甫说起情话的造诣,可真是信手拈来。

不过虽然诗很美,但我们仍然能通过这首情诗看到,孩子年纪小小就要与父亲分开,夫妻二人要看着一轮孤月抒发相思。这正是战争中,无数个家庭要面临的悲剧。

杜甫在被囚禁了一年之后,第二年春天,才重获自由。于是,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家国不在的情况下,杜甫含恨做出了《春望》这首经典诗歌。

而这首诗的开头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是从大局入手,表现出一片悲壮之意,一个“破”字,却让千万人血流长安,盛世不在,而一个“深”字,更是让人想起昔日长安的热闹,与现在的凄凉悲惨。在这里,杜甫又用了两个强烈的对比,山河犹在,春日仍归,但国家不再是那个国家,长安也不再是曾将的长安,就连杜甫自己,也不在胸怀壮志,气势如虹。

经历这一遭以后,杜甫的诗歌也越来越趋向现实化,愈发像一位记录后唐残败的战地记者。所以,如果李白的诗,是盛唐之音,奢华之气,那杜甫的诗,便是这一切浪漫、自信的终点。

这场名传千年的“安史之乱”,也让杜甫看透了人间荒凉,决心辞官去往成都。等到了成都之时,杜甫开始亲自耕作、筑草堂而居,享受生活,并在面对一片全然新生的春景时,写下了一首《春夜喜雨》来抒发对万物之美的欣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可这春雨还未将大地唤醒,安史之乱的四年后,地方军阀又趁机而起,祸乱不断。杜甫本人也在这几年疾病缠身,心力交瘁,有一日,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俯览山河,心中早已没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而是百感交集下,做出了一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是杜甫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斥着悲凉之意。此时的杜甫,垂垂老矣,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却没能成全了自己。在这世道游走了一遭的杜甫,至死,未踏足中原。

这就是安史之乱下,杜甫这位“战地记者”所写下的现场新闻。安史之乱不仅对大唐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让杜甫本人的政治思想和诗歌风格,发生了莫大的改变。而杜甫更是用犀利的笔触,大胆揭露当时社会下的矛盾,并对那些穷苦的人民表达了同情之感。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五十九岁的杜甫在经历了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后,在一条小船上,与世长辞了。

大概世间,就是有这么多遗憾却又让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吧,只是不知,在临终之际的杜甫,可否会看到当年那个站在泰山顶峰,胸怀天下,气势涛涛的少年郎……

1 阅读:8

浩潜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