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杀掉蛟龙和猛虎的三国最强战将,为何一点都不出名?

浩潜评历史 2023-06-11 05:26:08

东汉末年,遂分三国,烽火连天的三国乱世,造就了一个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然而,与我们熟知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不同,有一人出身于三国后期,却在三国演义中看不见他的踪影。

但是,他却有一项纪录无人能比,那就是他斩杀了蛟龙,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独一份的,这个人就是周处。这么厉害啊,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说他的。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膂,是脊梁骨。膂力就是体力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当初,东吴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周处啊,体力超过常人,他不拘小节,乡里的百姓都认为他是祸患。放在现在,那就是个力气大的纨绔子弟,性情粗鲁耿直,做事任意妄为,周围的人当然个个都要躲得远远的,避免有什么交集。

久而久之,周处也知道自己为乡亲们所憎恶,便有了悔改之意。有一次,周处逛街的时候,看见乡亲们大多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心里觉得奇怪,便问道:“如今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都如人意,为什么还郁郁不乐呢?”

老农一看是周处,连忙应声道:“哎,现今地方上有三害未除,哪里能快乐得起来呢?”周处一听,内心的豪气被激发出来了,忙问:“是哪三害啊,我立马去除了!”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

原来呀,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龙,还有周处,是乡里的三害呢。于是,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随后,周处收拾行装,就去射虎斩蛟了。

周处身带利器,孤身进山搜寻白额猛虎,与猛虎一番拼搏,终于杀死了这只伤人性命的猛兽。接着他又奋身投入河中,去搏杀那只蛟龙。蛟龙在水中或沉或浮,一连三日三夜,毫不知倦。而周处比蛟龙更勇猛,他与蛟龙恶战三日三夜,终于将蛟龙斩杀。周处三日不归,乡亲们以为他已经死了。

想到地方上一下子三害俱去,从此可以太平无事,乡亲们都高兴的互相庆贺,欢喜雀跃。这时候,周处正好归来,眼见乡亲们高兴的情景,才明白自己被大家痛恨到了何等地步,顿时大受刺激,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改过自新、从新做人的决心。

周处决心已定,立即付诸行动。他了解到吴中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很有才学,便专程前去拜访,想拜他们为师。

周处只见到了陆云,将自己的情况如实相告,问陆云:“我很想改过自新,但是年纪已经大了,不知是否来得及?”

陆云鼓励周处道:“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意思是说,古人都说“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陆云的一番话极大的教育、鼓励了周处,他从中领悟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道理。从此,周处刻苦读书,好学上进。

他勤学而有文思,又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不仅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这样人文方面的著作,更有《吴书》这样的史学佳作。仅一年,他的名声就大大的不同以往,当时吴国老一辈的人才早已作古,后起之秀中唯有周处能文能武,可堪大用,以至于州、府的官员都举荐他出来做官。

为官初期,尤其是在基层,周处的仗义和耿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和叛乱的戎狄推心置腹地谈判,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不用打仗就归附了朝廷;他在广汉当太守,对有些甚至三十年未判决的案件秉公执法,坚持原则,又让百姓看到了青天;

他到经历丧乱的楚地为官,办事仍然是一个“义”字当先,赢得了远近百姓的称赞……然而,周处的“秉公处理”为他赢得了赞誉,也恰恰因为他的“秉公处理”,最终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周处因为功劳卓著,被调到了京城任职。因为他的仗义耿直,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纠察弹劾官员。就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周处坚持正义,有错必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他的办事原则。

当时,朝中的权贵梁王司马肜却处处瞧着周处碍眼,这一年,朝廷派兵镇压氐人齐万年叛乱。梁王自请任大将军,并坚决要周处随自己一同出征。

这是个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局——周处危险了,他被司马肜带到了悬崖的边缘。在出征之前,曾有人向周处建议:这明显是个圈套,你可以用母亲年老为名拒绝。可耿直的周处认为,大丈夫哪能因私废公,因小失大。

但梁王司马肜可不是大丈夫,面对七万多的贼兵,他却故意只给周处五千人,刚到前线就没有休息他们上战场,并命令他们饿着肚子进攻。周处十分愤怒:“齐万年七万骑兵,你就给我五千步兵,还不管饭,这仗怎么打?”

司马肜轻蔑地一扬脑袋,说:“你这是和我说话该有的态度么?你不是挺能打的么,连龙都杀得死,还在乎齐万年这个血肉之躯,莫不是你贪生怕死吧?” 更恶毒的是,梁王随后断绝了周处军队的任何后援。

这时候,周处知道司马肜是必除自己而后快了。大战前,周处压抑住悲愤万分的心情,写了一首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诗的大致意思是:“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经完结了,就骑上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将低劣的野菜甘心当作美食,只希望自己能坚持到最后啊。”

果然这首诗成了绝命诗。这场仗打的很惨烈,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傍晚,周处的白袍都已经被鲜血浸染,将士们的刀剑都已经砍崩,可依然不见司马肜的援兵。他手下人劝他撤退,周处按剑说道:“这是我报效臣节,献出生命的时刻,为何要撤退?以身殉国,不也是可以的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周处最终力竭战死,没有辜负当初的誓言,那五千子弟兵也是力战到最后一刻,全部阵亡,没有一个投降的,他们斩杀了上万敌军!

周处死后,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然而,陷害周处的罪魁祸首司马肜却因为宗室的身份,而未受到一点处罚。

要知道,岳飞屈死风波亭,后世犹有铜铸秦桧像跪于西湖边,以示岳飞的冤屈。可西晋政府给予周处的仅仅是对他作战英勇、为国捐躯的认可,却自始至终没有为他的冤屈做一个交代!

周处的悲剧其实并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封建王朝的悲剧。在封建王朝的大背景之下,皇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即使有法律,归根到底,也都只是为了保护皇帝的私人利益而设立的。所以,周处的仗义也好,耿直也罢,只要触动了皇帝的利益,他就只能沦为“弃子”了。

有趣的是,在1953年3月,我国考古专家在江苏宜兴发现了周处之墓。在墓中发现了17件带有镂空花纹的金属带饰。经检测,带饰内层是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现代人对铝合金司空见惯,但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家提取金属铝的过程非常艰难,直到近代社会才成功提取。

为何周处墓中会有近代科技产物,难道在1700多年前金属铝就被中国人炼出来了?其实究竟如何制造的,我们至今不得而知。看来周处墓中的金属铝真够神奇的,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类似的神器还有很多,比如兵马俑中的秦剑、越王勾践剑,因为表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所以时隔2000多年出土之后,依然锋利如初,给剑身度上一层铬盐化合物,古人究竟如何做到的,如今也找不到答案呢。

周处,典型的问题少年,也能逆转人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他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其一呢,正如苏轼所评: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这让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了错误,只要能改过自新,仍然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志者事竟成。其二呢,就是既要行直道、讲真话,更要有变通之道。

0 阅读:7

浩潜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