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不富,我道光皇帝,理当受穷

开扯吧 2024-03-13 20:49:02

今天我们接着讲道光的故事,其实这期的故事其实挺难讲的,因为要讲到道光皇帝本人。

为什么说难讲呢,因为道光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很多人讲清朝衰败就是从道光一朝开始的。

你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道光年间吧,而且战败,从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开始了,作为皇帝道光你是不是有责任。在你的治下发生的事情,你怎么解释。

还有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虽然是道光死后一年才爆发的。但是洪秀全搞的拜上帝教组织,可是1847年就已经形成了,也在你道光年间吧。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十几年,造成了清朝7000万人口的死亡,这是中国历史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

然后大清一路的进入了,快速灭亡的加速通道,大清灭亡你不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你说有这些历史摆在那里,道光的名声怎么可能好的了。而且作为后人,我们很多人喜欢用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去评价历史人物,你如何如何啊,你怎么不那么办啊。

但是实际上历史你不能这么读,这就如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每个生活在当下的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无奈,和认知的局限,掌控的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比如说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上班族也抱怨工资低,收入少。那请问现在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按照旁观者的心态,你应该去学个工资高的技术啊,然后重新找一份工作。

给建议很轻松啊,但是作为当事人,他可能要考虑年龄的问题,我学了技术之后年龄大了,确定好找工作么?

他可能有房贷,贷款压的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学技术,找工作,他停不下来。

还有人建议,你去创业做生意啊!一旦成功,财富自由。而且没钱没关系啊,现在各种金融机构贷款够你啊。

可是他不敢啊,天天上班的人,几个有创业的能力和经验呢。贷款容易,一旦失败了,自己微薄的工资怎么还呢!

其实你发现,一个问题,不管你提出什么样的建议。都必须面对现实里,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情况。不是你动动嘴,指点江山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不要好为人师,喜欢给人指点江山。如果你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别人,这种习惯其实很招人烦。

其实有些时候,一旦具体到一个真实情感场景,你作为旁观者,你有的也只能是无奈。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35岁的女孩子,给自己爸爸打电话,告诉爸爸自己离婚了。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视频,你想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没有一个家长会认为自己女儿离婚是一件好事情。自然是非常担心女儿,一个家庭解散了。

女儿会难过伤心,生活在痛苦中走不出来啊,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啊。作为父母的,心疼又无奈吧。

所以个女孩在给爸爸打电话之前,调整了很久的心情,还是希望爸爸看到自己坚强乐观的一面。让爸爸心情好一点,不用太担心。

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电话打通当女孩说出自己离婚的事情之后,情绪就已经控制不住了,声音哽咽,抽泣,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父亲也是一声叹息,事情已经发生了,又能怎么办呢。生活还要继续,然后用坚实的父爱做女儿的靠山,安慰委屈的闺女,会好起来的。

那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场景,因为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一旦回到具体的场景,你面对具体的情况,你可能也是这么干,或许还没有前人做的更好。

带着这种思路,我们去看看一百多年前的道光皇帝。

1820年39岁的道光皇帝继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上台总的刷刷存在感,更新一下朝廷气象吧。

这也是彰显自己的皇威啊,这也是清朝皇帝的一个习惯,上台第一件事没别的,解决前朝弊病,问题。

比如康熙上台把,顺治没有拿下的帝国版图给搞定了,把三藩给平定了。然后他儿子雍正上台之后,通过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系列的措施,基本解决了财政问题。

等雍正的儿子乾隆上台的时候,又要解决他爹遗留下来的问题,因为雍正对大臣非常严苛。乾隆说我和我爹不一样,我们君臣一家亲,宝贝别害怕,皇帝爱护你们。

讲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气愤,清朝毁就毁在乾隆一朝。本来在雍正年间,贪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可以说历史上整治贪官效果最好的皇帝,就是雍正。 雍正皇帝有一绝招,就是抄家。

你想那会你又不能移民,贪来的钱财能用到哪里去,最多也是自己家族里。我给你抄家,家产全部没收,家人亲戚流放,钱也没了,人也没了。你想为家族好,最后让你整个家族都完蛋,你说你还贪个什么劲。

而且雍正为了官吏不贪污,还给他们涨了工资。本来挺好的一套规矩,国库很多盈余,朝廷富裕了很多。

乾隆看不上这一套,没有人情味,对待臣子要宽容一点,特别是对待旗人,满族自己人要好。所以你看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就是乾隆培养出来的。

乾隆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提防汉人。这也是导致清朝完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康熙,雍正年间,汉人在朝中的地位和旗人旗鼓相当,能人共同竞争。

提防汉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今天就不细说了,以后有机会细讲。

那道光皇帝上台,要解决嘉庆朝遗留的什么问题呢?在历史有一个词叫,陋规。啥叫陋规呢,不良的陈规旧习,旧时特指官吏私受人钱财的规矩。

但是这些官场陋规,又是是朝廷默认,许可的。比如我们前面写道光年间的官场,张集馨详细记载的,夏天送礼,夏天送凉爽嘛,让人降温舒心的,叫“冰敬”。

冬天了,雪中送炭嘛,“炭敬”送温暖,送到人心坎上。不得不说这送礼,真的是有文化,有意境,取名贴心。

如果你要去外地当官了,得给领导告辞离别了,送礼。这叫““别敬”,离别了,表示一下敬意。

道光朝的陋规,远不止这些,还有送上司夫人的“妆敬”,逢年过节的“节敬”,各种喜事的“喜敬”,连门房仆人都有“门敬”。清朝末年,庆亲王奕劻权倾朝野,庆亲王府大门口收个“门敬”,每年就得要收几十万两银子。

道光就准备拿这个开刀,发圣旨下去,你们给我查,从朝廷到州府,县令一个也不能落下。看看到底有多少的陋规,我们一次性的把他解决掉。

新皇帝谁也得罪不起,地下的官员就开始认真的查,查了几个月出事了。

地下很多人给道光皇帝上奏折,说不能再查了,这么查下去会出事的。

你可能会问会出什么事呢,肯定是这官吏自保。其实还真不是,当时讲了两个理由,

第一,陋规已成为举国上下普遍的现象,从中央到地方的几乎所有官员都有参与,你要这么查,所有官都得下台停职,这个官僚体系就得停摆,管理系统就会崩溃。所以这事没法干。

第二,皇帝得考虑实际情况,就现在朝廷发的那点工资,如果没有陋规收入,官员根本就养活不了自个。你说这个工作怎么干?

你看,底下人说的没问题啊,你得考虑实际情况,怎么解决实际问题。

道光皇帝一看,确实如此,思索半天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我们可以把明立科条,使部分陋规合法化。既解决了官吏收入的问题,又让陋规公开,成为明面的事情,可以合法监督。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建议,但是马上有大臣跳出来,说这事不行。你一旦把这些陋规合法化,这就是开了一个坏的头,后面皇帝有样学样。如果出现新的陋规,你要不要合法化,如果合法化是不是纵容腐败。

你道光就是纵容腐败开始的千古罪人,你承受的住这个罪责么。

道光皇帝听完,吓出一身冷汗,这么大的罪过我是承担不起。折腾了几个月,最后草草收场,保持原样随它去吧,不要变的更坏就万事大吉了。

从这件事你也看的出道光皇帝的个性,他不是那种雷厉风行的人,性格比较保守。如果处理一件事难度太大,风险太高,那我就忍了,日子过的安安稳稳最重要。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个道光皇帝也没有一点魄力,挺没出息的。

一般说这种话的都是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斗志的年轻人。可是你别忘了,道光马上40岁了,在古代基本都是要做爷爷的人了。

我们很多读者都20岁以上了,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或者是在外拼搏。你想想你的老家的父亲,面对很多问题时候的态度,很多家长和道光的思路是一样的。

儿子,好好工作,安稳挣钱,攒钱以后好好娶个媳妇过日子。  他自己在家也是安稳生活,不折腾,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也不是富裕家庭,生活也是能省则省。

能帮儿女一把是一把,年纪大了,出了力,只能点钱帮助子女。帮助付个首付,创业给点资助,儿女经济紧张给点贴补。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一个女子从老家回城里,妈妈打电话告诉她,带走的米袋里有鸡蛋。 女子打开米袋取鸡蛋,发现米袋里妈妈给放了很多钱。

如果你理解这种为人父母的心情,你在去看道光的故事,就通透多了。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道光是有名的抠门,各种段子你们都看到过,给你看看道光的画像。

一个瘦巴巴的内敛小老头,一个帝王你看不出一点潇洒,意气风发豪迈帝王之气,更像是一个经历了很多生活的沧桑,点滴经营,管理着一个大家族生活,操心一切吃穿用度规划的老爷子。

道光皇帝有多节省,道光皇帝即位后,下了一道死命令,内廷每年用度不能超过20万两银子。

我们对一个对比,《大清会典》记载,光绪年间,内廷每年的开销为四、五百万两白银。就是慈禧当政期间,一年的内廷花费,就能顶的上道光皇帝二十多年的开销。

道光最后瘦成这样,不是没原因的。都快瘦脱了像了。

其实你去细想,道光很多时候也没办法,整个大清朝身体已经不行了,从上到下各种陋规腐败。而且财政收入也不行,一年收入支持基本平平,没什么剩余。

身体也不行,经济有不行,在这种状况下,很多事你只能忍着。

1828年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这件事历史对道光的评价非常好,称颂道光为小康熙,不得了的功绩。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当时财政收入只有4000万的情况下,道光用上了所有手段,才凑齐了1000万两,聚集个清朝所有的能臣武将,去平定这场叛乱。几乎是举国之力,在打这一仗。

好在这场仗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如果时间拉长,道光能不能坚持的下去,其实谁也不知道。

比如说后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了两年多道光皇帝就坐不住了,天天打仗这日子怎么过,既然打不过认怂算了,然后派钦差大臣耆英和英国人签订了《南京条约》。

其实我们现在去看,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很丢脸,但是事实上和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甲午战争对比,损失算是最小的。赔偿英国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五口通商。

后来的战争赔款,动不动就上亿两的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赔钱1800万两,可是火烧圆明园,这个损失怎么算?还免除关税,这又是很大一笔钱。

可能说了半天,你可能觉得,道光只是一个保守胆小的躲在宫里的小老头,也没干什么具体利国利民的大事嘛。

如果你这么理解,还真就不对。

我去翻史料,看了几乎道光三十年,每个月的工作内容之后,发现了一些内幕。

比如我们都以为鸦片战争,是1840年冲突才开始的,虎门硝烟才干起来的。其实不是,道光皇帝上台第二年二月,定例广东与洋人交易,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命广东督、抚暨海关监督,委派员弁,巡查出口洋船,不准偷漏银两。并通饬各省关隘,一体查禁鸦片。

洋人贸易和鸦片的问题,从道光上台就开始了。之后很多年,他屡次下圣旨禁止鸦片,查禁鸦片一直没停过。

每年的三月份,都要去祭祀祖先。

在很多年份的,八月,九月,十月赈灾,应该是夏秋暴雨,水灾泛滥,朝廷要拨款,运粮解救灾民。

比如说道光三年,七月河南漳河溢,发生水灾。朝廷免除河南军需银四百六十余万两,这钱不收了,你们地方拿去赈灾。

八月,安徽水灾,拨藩库贮存正项银一百三十余万两。

九月,拨银一百万两赈江苏松江(今上海)、苏州等属灾民口粮。

你要去看道光的工作日志,这老爷子基本没有过几天消停日子。不是在任命督抚大员,就是在平乱,或者是搞各种工程水利建设。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的官员,这方面从来没有手软过,只要是作奸犯科,徇私舞弊的官员,基本都是革职发配,和死也没什么区别了。

还是前面我们讲的,道光就是这种性格。他自己也知道,我不是一个大刀阔斧,有能力立志创造一番新格局的魄力英主。

但是我要在我的能力之内,把自己能做的事,给做到最好。

不让这个国家进入大的不,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风浪,安安稳稳守住祖宗留下来的基业。

包括后来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他可以选恭亲王奕䜣,有能力也比较活跃,有干劲。但是后来道光还是选了咸丰做皇帝,因为咸丰更沉稳,看起来更稳重。

应该不会太折腾,我猜测咸丰当皇帝,道光有很大的原因是基于这个理由考虑。

道光一生留下过一句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就是,百姓不穷,我这个皇帝能穷吗?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

他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一生勤俭节约,龙袍都能打补丁,一个皇帝坚持过清贫节俭的生活到死,就冲这一点请问史上几个皇帝能做到。

道光皇帝本人的故事讲完了,他虽然不是一个高瞻远瞩,英明神武的圣君,

但是我们能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情景和局限中,我个人认为在他的能力之内已经做到最好了。

他虽然保守,但是并不古板,比如他放开了开矿权,允许私人贩卖盐,降低了盐的价格,又增加了税收。

个人感觉道光其实还是很有人格魅力,在他治下的很多将士特别英勇,不惧死亡。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东水师,关天培迎战英军,直接战死,60岁。

1842年二月,英军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力战牺牲。

当时的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的司令员,直接战死沙场。如果一个皇帝就知道吃喝玩乐,昏君一个,怎么可能会有如此高级的将领愿意,拿生命效忠于他呢。

不信去看明朝崇祯一朝的武将,投敌叛国的大有人在,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等等,大量文武官员,投降后金,就是清朝。

所以当你真的看完道光的故事,你还觉得道光一朝真的一无是处么。

道光这个人真的祸国殃民么,或许我们对道光该有一个理性的解读,重新的认识。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下期还没想好写什么。

今天挖了个坑,那下期先填这个坑,从乾隆皇帝对汉人的提防,为什么亡了大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