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的穷人

开扯吧 2024-03-10 19:22:38

今天我们接着前面讲道光年间的故事,上一期说了道光年间官场的情况。这期我们把视角转移到民间,去看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我读历史很多时候有一种感觉,或者是错觉,就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不论是哪朝哪代,老百姓都没好日子过,生活都很悲惨。

元代有一个文人,也是一个官员张养浩写了一首诗,《山坡羊·潼关怀古》只有44个字,很多人都学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啊,有人曾讲过,平凡人的一生,不过是,盛世的牛马,乱世之炮灰。安平诈其利,战时用其死。

所以我们去看历史,不管是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所谓盛世之下的好时代,老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也很艰辛,在文帝、景帝两朝都担任过重臣的晁错,在汉文帝在位时,皇帝递交一篇名为《论贵粟疏》的奏疏,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

他以极为沉痛的笔调描绘农民生活的艰难,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什么意思呢?大意是,现在五口之家的农夫,服徭役的不少于两人,能耕种的田地不过一百亩。这百亩田地耕种收成不超过一百石粮食。

石,是古代一个重量单位,我去网上查了一下,有人讲西汉的一石约等于现在的60斤,还有人说30斤,也有人说是120斤,好几个答案。

经过几个角度的思考,我偏向于一石是120斤。

这么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我去查了西汉年间的粮食亩产,是100到200多斤。秦汉期间有记载亩产1.5石。如果说一石是60斤,和历史记载的粮食亩产,差距太大。30斤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论贵粟疏》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五口之家,一年收成一百石粮食,1200斤。西汉时期,一名戍卒平均每月可获得约50斤谷物,平均每天约合1.5--1.6斤。这是一个成年劳动力的消耗,一年500斤的谷物。

一个家里如果三个大人两个孩子,这一家人就算省吃俭用,一年最少最少,也要消耗1000斤以上的粮食。

如果一石粮食算60斤,那就意味着五口之家,耕种的百亩田地,产出的百石之粮,600多斤,这五口人是养不活的。

晁错后面还写了,这是好的时候,如果遇上水旱,赋税横征暴敛,奸商压价,百姓半价卖粮。导致最后很多老百姓卖田,卖房还债,儿孙只能等着吃救济的粥。

看完这里不知道你什么感觉,让我体会到的就是那些历史上的高光盛世,丰功伟绩的帝王,治下老百姓的生活不过是刚刚维持基础温饱而已。

你可能会感觉到有点悲催,我开始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直到我换了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马上就得出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那就是我们如果站在金字塔尖上,皇帝的位置来看这个问题,结论马上大不相同。

你想你是一个皇帝,你治下最底层的老百姓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你不觉得你这个皇帝做也挺牛了,也很不错了。

现在很多人向往的漂亮国,据说那些没有工作的流浪汉,每月能领到800美元的生活费,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不会被饿死。

所以你看,让最底层的老百姓拥有基础的生活保障,对古代的皇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对很多皇帝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

看到此处我不由得会心一笑,有多少底层生活的人,各种抱怨。总是指望着,幻想着哪天有一个什么好政策,让自己发家致富,过上豪车,别墅,财富自由的好日子。

总觉得自己没过上好日子,是朝廷工作不得力,不积极,没有用到能人贤臣。

如果你这么想,那真的是大错特错了。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古代的皇帝,古往今来他们给底层的保障,也只仅仅只是让你维持基础生活,不被饿死而已。

带着这个观点,我们去看看道光治下,百姓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里举几个例子,首先是大家都熟悉的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教。他是1844年就开始传教了,到1847年的时候,在广西的桂平县的紫荆山区、拥有教众2000多人的根据地。

已经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规模已经不小了。

在我们以往的直觉里,敢造反的人,多半是日子过不下去了,都被逼走投无路的人才干的事。要不然谁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干掉脑袋的事情呢。

对吧,比如水浒传,上梁山的好汉,都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英雄。没活路了,才去的。

但是太平天国这2000人可不是,读过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2000人都有工作,在紫荆山谋生的烧炭工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理解,因为在我们印象里,广西旁边就是越南,距离海南很近了。靠近热带的南方城市,这种地方冬天应该没有很冷吧!

怎么会搞出2000多烧炭工人呢,搁到现在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工厂了,烧这么多炭卖给谁呢!

历史经不起细看,你细看之后就会发现有很多疑问。然后去翻书找答案,原来紫荆山这个地方树林茂密,产的木头非常好,烧制的荆炭当地很有名,基本不愁卖。

第二个原因是紫荆山下面有江河流过,水路运输特别方便,运输成本又很低。

第三,当时使用木炭大户是印染厂,他们需要给烧水加热,给布匹上颜色。铁器加工冶炼作坊。因为当时的广州十三行主要是对洋人,做外贸生意。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约二十五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很多产品制作过程都需要木炭,对木炭的需求量也特别巨大。

第四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一战下来有不少人流离失所,避难讨生活,从广州到处逃难,一些人就跑到了广西。发现在这里烧炭是个不错的营生,只要不偷懒,肯卖力气维持生活是没问题的,就在这里落下脚,安顿下来。

你看太平天国创始人洪秀全,原来就是广州花都区人,一路就跑到广西桂平去传教。可见当时广西桂平是很多人逃亡的首选地方,很容易生存下来。

从这里你也看的出来,道光年间的流民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养活自己温饱,解决自己的基本的生活问题。

你可能问了,为什么温饱不是问题,为什么后来又造反了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详细讲,今天说一个小头。太平天国是一个宗教,拜上帝教,2000多的烧炭工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底层穷苦人,很容易被洗脑。最开始他们也不是反对清朝,而是去带领群众捣毁庙宇,砸烂菩萨,反对神佛,宣传他们拜上帝教多牛。

太平天国后来加入的北王韦昌辉,家里是大地主。翼王石达开,历史上写他毁家纾难,带领4000人加入拜上帝教。

冯云山是洪秀全的朋友,原来是一个私塾的教书先生,日子过的好好的,后来被洪秀全拉来一起传教。

东王杨秀清是刚才讲的烧炭工人。

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吃不上饭,走投无路,活不下去,才造反的。

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道光年间最底层人,虽然生活很苦,但是大部分人温饱,不被饿死。

道光年间还有另外一个牛人,可能是中国历史刨除朱元璋之外,第二牛的乞丐,武训,他乞讨38年,总共攒下3800余吊钱,创办了一个学校。清朝道光初年,1两白银等于1吊铜钱等于1000文,也就是说武训乞讨38年总共得到3800两白银。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是捐款,募集来的钱。

虽然这是个别例子,但是你也从中看的出来,道光年间的老百姓日子,不比很多盛世君王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差。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道光皇帝是不是没有我们印象中的那么差,甚至还挺优秀的。

今天就先更新到这里,后面接着更新。

聊道光治下的富户,还有冤案。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