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能臣,请先做贪官,奇葩的道光一朝

开扯吧 2024-03-07 22:02:56

前面一期我们讲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的故事。在写那期内容的时候,我就翻阅了很多道光年间的史料,发现了很多道光年间很多有有趣的事情。

而且很多历史和我们印象中的样子都不太一样,所以最近计划把道光年间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分多起讲给大家听。

这是一个想法,具体做几期,我们写着看。

说到道光皇帝,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节俭,抠抠搜搜,一个瘦巴巴的胆小,保守小老头。

给人感觉好像就是一挺平庸的皇帝,你看,贪腐问题他解决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打输了,太平天国运动也起于道光末年。

所以道光在历史的名声并不好,但是历史我们不能这么读,通过一些史料功绩来对一个皇帝定性他好坏是非,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太浅薄了。

举一个例子,清末当时有一句口头禅,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看胡雪岩。意思你想要官运亨通,会做官,你就得学学曾国藩。

如果你是一个商人,胡雪岩就是你的商业商业教科书。

有意思的是,两个被奉为官商模范的牛人,都生活在道光年间,道光在位是1820年到1850年在位三十年,1850年的时候39岁的曾国藩授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右侍郎,升达二品官位。

1850年的27岁的胡雪岩,已经是一个杭州钱庄的掌柜。

从年龄上来看,一个人职业能力基本已经培养成型,之后更多的时候,不过是能力的运用和点滴提升。

其实很多人的一生都是这样,人生的价值观,天赋,专业能力在35岁左右,最达到一个巅峰,之后能力提升就变的非常缓慢。

工作中更多的是提升人际关系了,重复之前的专业技能,接受一些新事物了。因为大部分的人35岁之后学习能力就开始下降,同时因为有了妻子,孩子,就要顾及到家庭生活。以及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官场同僚关系,还有工作忙碌。

个人本身能力发生巨大变化的机会,并不多。

所以我们回头看,为什么在道光这30年间,就能培养出如此出色的两个大人物。道光一朝整个社会,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从官场这个视角,看看道光一朝。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道光一朝的官场,那就是贪。那他们能贪到什么程度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道光年间有一个大臣叫张集馨,道光九年的进士,后来多次受到道光皇帝的亲自召见,官职曾经做到陕甘署理布政使。差不多现在省长级别的大官。

他把自己一生的很多经历,官场见闻写了一本书《道咸宦海见闻录》,里面就写到一件事。道光25年1845年,他从京城调往陕西当官,陕西粮道,专管西安府的兵粮,是人人艳羡的肥缺。他在京城应酬所破费的金额高达一万七千两白银,最后连去陕西赴任的盘缠都差点凑不出来。一万七千多两,相当于现在两三百万人民币,现在来说也是很大的一笔钱。

你可能会奇怪,这陕西粮道一年能发多少钱啊,需要送这么大的礼,一万七千多两白银。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年工资一百多两白银。这可不是胡说,后来曾国藩做两江总督,这是有史料记载,可以翻来查询的,一年155两。

张集馨陕西粮道,一年130两白银、米130斛,加上从雍正年间开始发放的因官位不同而数额不等的养廉银,他的年收入大概有2000多两银子。

看到这里你可能更迷糊了,这一年2000多两银子的收入,那他之前的收入肯定是不如这个新工作,就算平调,之前也2000多两一年。

一下子要上下打点送礼八年的工资,这也太恐怖了。张集馨1829年中进士,工作年限也才十五年而已。按我们正常人的思路,谁能工作十五年,能存下8年的工资呢。就稳定的工资收入,这是不可能啊。

那他这一万七千两的银子哪里的呢,答案很简单,确实不是靠工资,这笔钱是借贷来的。

因为当时的官场文化就这样,一个人要是混了一个好差事,马上就有各种渠道找你借贷。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借贷产业。

借的这笔钱几乎一分不剩全部花光,最后连去陕西赴任的盘缠都差点凑不出来。

这种贪是何等恐怖,一个副部级的官吏,上任之前送礼要送到倾家荡产。整个道光一朝的官吏的贪,你就可想而知了。

你可能说这也没什么特别嘛!历史上的贪官不都这样,毫无底线大把捞钱,来者不拒。

如果你这么理解,那你就错了,道光一朝的贪,别具一格,贪也必须讲规矩。送礼不是你想送多少送多少。请客吃饭,也得讲规矩。

你听着新鲜吧,对,这就是道光一朝有趣的地方。

拿张集馨来说,他去陕西做官,首先得向京城的各部门送礼,这被称为“别敬”。并且别敬的规格非常清晰:军机大臣,每人400两;军机章京,每人60两,其中有交情,或者有较大实权的,80到100两不等;六部尚书、总宪100两;侍郎50两。

那你说我有钱多多送点不行么!不行,你要干嘛,你是要破坏市场规则么,如果你敢这么干,其他的同僚就会针对你。你以后官场的日子就别想过了。

同理,你说我能不能少送,或者是不送。也不行,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得罪不起的,如果你不守规则不送礼,这些人只要稍微实施手段,你的仕途就完蛋了。

不光是送银子,包括请客吃饭的菜单,不同级别,招待规格都不一样。

什么样的级别几个菜,你不能随便来的,更不能上错菜。如果这次你请了一个官吏,多上了一只鸡,这种小事传到了其他人的耳朵里。

那你就完蛋了,什么请客,同级别的,凭什么你要给请他们多吃一只鸡,请我们的时候就没有。无意间你就把人得罪了。

听到这里我就感觉,这TM做个官真不容易啊。对于我这种对请客送礼上的小白来说,这简直就是走雷场,一步走错就死无葬身之地啊。

很好奇他们都是怎么记住的呢,这玩意也不能做成公开,成书印刷,官员每人发一本吧。

那那些刚入官场的人,怎么应付呢,对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现实,不少底层官会遇上的问题啊。

你还别觉得这是替古人瞎操心,后来我看一些史料发现,还真的看到了这个现象。

有的官员居然花了几十两银子,去购买这个账本,掌握官场这套隐藏规则。

完全颠覆了很多人对清官场的想象,这也太奇葩了,贪腐居然也要如此严格讲规矩。

这就是当时官场的生态现实,不管你官多大,位置多高,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举几个例子,比如道光一朝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就是虎门销烟,打鸦片战争的民族英雄。

张集馨担任陕西督粮道之时,陕西的巡抚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根据张集馨的记录,林则徐每年都接受张集馨五千二百两礼金。

你看就连林则徐这样的历史正面人物,也不能独善其身,逃出官场潜规则的生态圈。

那你说这期是为了黑林则徐么,还真不是,原因后面我们会详细讲。

包括刚才我们讲的晚清大功臣,他领导湘军把太平天国剿灭,对于清王朝是有再造之恩,战争结束之后,被封为一等毅勇侯,侯爵里面最高级别。在往上就是王爵,王爷了。

后来做了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那你说如此高的级别了,那肯定不用在送礼了吧。

一样不能免俗,照样送。前面我们讲曾国藩俸禄两江总督任上是180两,清朝当时有一个养廉银。这是雍正皇帝立的一个规矩,本来是防止官吏工资太低,导致官员腐败。所以朝廷在正常的俸禄之外,还有一个福利养廉银。两江总督一年养廉银1.8万两。

曾国藩做了12年两江总督,有人曾经给他算过账,按照历史学者张宏杰先生的测算,曾国藩这12年总督当下来,所有的收入可以结余180万两白银。然而,曾国藩临死时,身边只有1.8万两银子的积蓄。

曾国藩生活非常的简朴,当时英国洋枪队首领戈登见了曾国藩,这样描绘他:“他的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这哪里是威名显赫的两江总督,简直就是一个邋遢的乡下人。

那他的钱花哪里去了呢,基本都是人情往来,做人情送出去了。

看到这里,如果你用简单的是非观念,清官,贪官,君子还是小人,已经没法去评判道光一一朝的这些名臣。

对啊,你说他是清官么,他们都收礼,收钱,还送礼送钱。但是你说他是贪官吗,他们生活过的很简朴,两江总督官服都带补丁,死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大量财产。曾国藩死的时候留的1.8万两银子,办葬礼用完了。

因为他死的时候,交代儿子葬礼不准收礼,钱全花完了。

他们收到的钱,也没用到自己的享乐,挥霍。全部用于官场这个生态,用在为朝廷办事上。

讲到这里,今天的故事算是讲完了,你可能会说,那你今天到底讲了个什么呢?

其实我们要讲的是,很多时候从小的教育,让我们养成了简单的从道德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或者是儒家意识来区别这个社会。

清官,贪官,君子,小人,好人,坏人。如同京剧里的人物脸谱化,清清楚楚,白脸奸臣,红脸忠臣,谁是小丑,谁是坏蛋,我们必须定位的明明白白的。

可是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不能通过简单的现象定义一个人。

就如同我们前面讲的张集馨,写了那本《道咸宦海见闻录》,写的自己好像挺清廉的,感觉自己是一个好官。

请问他真的是一个好官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在陕西的时候他和陕甘总督琦善共事,当时发生了一场战争,朝廷就让琦善带兵去平反,结果这一仗打输了。

后来张集馨就被革职发配,张集馨自己写的发配原因,是因为他和陕甘总督琦善关系比较好。朝廷打压琦善,所以他被牵连其中被发配了。

而事实上在史料里面记载,他这次被发配的主要原因,运送粮草不及时,战场失职导致的被发配。

那你信谁呢,我也不知道,你自己做判断。

但是我们接着看,后来张集馨又在曾国藩手下任职,干老本行还是运粮草。一次打仗之后,曾国藩又把他给弹劾了,原因是他供应粮饷不及时,延误战局,又被革职。

这次他没有在写是朝廷打压他了,这是他的上司直接把他举报了,看见这人实际办事能力。

但是朝廷没多久有启用了他,所以朝廷其实还是很宽宏大度的,多次给机会。

同治四年,1865年,张集馨在66岁时最后一次弹劾。这次就没那么好命了,革职,而且永不叙用。

清朝朝廷有很多令人诟病的地方,但是对官员还是很客气的,如果不是一个官员做到很过分,基本不会混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地步。

所以可见写《道咸宦海见闻录》的张集馨,并没有像他书中写的一样,他真的有那么优秀出色。

书中多次描写他对贪腐看不上,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拒绝了多少钱财银两,证明自己是个货真价实的清官。

一个什么都干不好,一心只为证明自己清廉的人,真的值得称赞么。

从道光一朝的官场我们就看到这两种官,适应官场规则,接受规则,也收钱也送礼,同时把事情办好的官。

还有只为收钱的官,还有干不好事的以清廉标榜的清官。

那你说还有第四种呢,干好事的清官呢。

告诉你根本没有,因为这种人在道光一朝,在官场根本就混不下去,当不了官。

以前我们讲过一个理论,一种有理想的人,先通过现实的手段赚钱,然后有了钱,创造条件,最后不忘初衷实现理想。  他们是现实中赚钱,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大部分的人赚了钱之后,就没了理想,忘记了理想,赚钱成了终极理想。

如果你去道光一朝,所谓他官场那套潜规则,不过是增加了一个送礼,收礼的官职维度而已。  其实他并不影响,你是否能做出一番事业。

不信你去看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搞洋务运动,搞改革,名声也没有很坏啊。送礼,收礼也没有影响他的功绩啊。

林则徐收礼,送礼,也不影响他为国为民,销毁鸦片,打响抗击英军的鸦片战争啊,历史形象也很好啊。

因为他要生活在当时那个官场系统当中,你就必须适应当时的规则,你才能生存下去,然后在那个职位上做出自己的应该做的事,并且把事情做好。

两者并不矛盾啊,不是说你收了礼,你就一定是坏人,就干不了好事了。就必须做坏事,哪里有这种道理。

人生就是如此,不要在意那些小问题。而是在不同的行业里,首先你生存下来,然后去做好事,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你就是英雄。

想想最近火爆的电影《周处除三害》,陈桂林他是一个混混,杀手黑社会,底子很脏吧,被人歧视吧。

最后他干掉了几个无恶不作的黑社会大哥,干掉了坏事做绝的香港仔,干掉了邪教头子,团灭了一个邪教。

以暴制暴,维护了社会正义,最后自愿自首伏法。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刘焕荣,最后当他被抓起来了时候,很多人集体请命,免除刘焕荣的死刑。

如果你把人生打开,人的一生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做事。适应环境,创造条件做好一件一件的事。

到道光年间环境就是这样,要做能臣,请先做贪官。你如果想在系统之中做好一件大事,做好每一件事。

前提是你得在这个系统之中,适应这个系统,并且能在这个系统存活。

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差,古往今来,都一样。

做事的人很多时候,没必要在意别人的非议,爱惜自己的羽毛。回望历史,历史上有几人身上是没有一点污点的。 

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把事,做好了。

1 阅读: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