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逃台湾,因飞机超重无奈卸下石头大鼓,如今成镇国之宝

白菜历史 2022-07-25 14:42:16

1948年底,共产党的反抗斗争取得胜利,蒋介石心知国民党大势已去,在仓皇逃离前,仍不忘敛财。大批的黄金白银被运到蒋介石要离开的飞机上,只是这些金银还不够,他又命人将南京博物馆里大批值钱的文物运上了即将离开的飞机。

一个“贪”字怎可了得,飞机承载超重,导致无法发动。蒋介石唯恐逃慢了被我党抓住,发现飞机一直不起飞后质问手下士兵,负责押运文物的士兵在飞机后舱随便选了几件看着无用的大石头,从飞机上扔了下来,他们识不得什么好坏的区别,被上级批评后只想着让飞机快点起飞。

而这些被遗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件文物在后来,成为了我国的镇国之宝。这件文物是什么?它为何会在南京博物馆里?之后又是怎么成为我国的镇国之宝呢?

镇国之宝

我国共有九大镇国之宝,而蒋介石留下的石鼓就是其中之一,石鼓共十只,每个约重一吨,因最初在陈仓被发现,故命名为“陈仓石鼓”。

据研究发现,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是秦朝的字,上面记录的是秦国国君的游猎之事,上面的铭文多言渔猎。至于为何要用石刻的方式记载,古代很早就已经开始流行了石刻,并将其分为碑刻、铭刻等,陈仓石鼓就属于碑刻的一种,大概是想更长久的将当时发生的事情保存下来,才选择用石刻,以供后人得知吧。

陈仓石鼓作为中华第一古物,其命运实在多舛,从唐朝开始便一路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在北京国子监有了个安身之处,“住”了上百年了,没料到大清朝灭亡后,军阀的混战、日军侵华接憧而至,陈仓石鼓再次开始了颠沛之路。

1933年,日军开始入侵山海关,北平的文物专家们为了防止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之事再次上演,将故宫里的文物全部都装箱带走,避免文物被抢。但文物之所以拥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们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可正是因此,这些文物的存放本身就非常困难,更何况带着离开,怎么样才能保护好它们在运送途中不受损伤成了一个大问题,而其中陈仓石鼓的运送属实艰难。

每只陈仓石鼓本身就是一块足有一吨重的大石头,真正有价值的是上面传了几个朝代的篆刻文字和雕画,上面记载了秦始皇时期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

但这些石鼓历史悠久,上面的文字已经变得很脆弱了,如果不妥善保护,运输中的磕磕碰碰都会对其造成损伤,自明清时,陈仓石鼓便有“一字抵万金”的价值,北京城的专家们为此伤透了脑筋。

最后,有人提出,在运送这些老物什方便,他们不如去请教一些古董店里的行家,他们长期做古董买卖的生意,一定精通各种古董的保护法子。

这一去还真让他们在一位老先生那问到了法子,像是陈仓石鼓这样的石刻,在运送之前,先用上好的棉纸浸水,将棉纸在水中搅碎,用这些碎的湿棉纸屑,填充字和字之间的空隙,填充完之后再将石鼓的表面涂上厚厚的一层浆糊,然后包好用麻绳捆上,用棉被包裹足有五层,最后再在最外层围上一圈稻草。

这么一道道复杂的工序,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十面石鼓装进箱子中,运送到了上海。

蒋介石之弃

然而没到上海几年,日军的侵略线就拉到了上海。当时很多人建议放弃陈仓石鼓,认为陈仓石鼓无论是运送消耗还是重量都太大了,不如省去麻烦,多带走一些其他的小件文物。面对这些否定和质疑的声音,文物专家们还是坚持将陈仓石鼓带走,它的历史价值不能仅仅因为沉重而被贬低和放弃。

陈仓石鼓随着当时的那批文物,从上海到武汉一路辗转到达了成都。一路上战火不停,经历了许多磨难,终于等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经过几次商讨后,这批一直在全国各地流浪的文物,被运往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

本以为这一次将会是长久的宁静,然而在南京仅一年的时间,国共两党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以国民党惨败收尾。蒋介石为自己安排后路的同时,为了日后的“东山再起”,他前前后后运走了南京博物馆内至少6000件的中国珍贵文物,而陈仓石鼓也被老蒋纳入其中。一面鼓需几个壮汉一起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方将它们全部运上了飞机。

没等到飞机起飞,却等到了飞行员要求卸货的通知,“这些古董太重了,飞机超载根本没法飞。”

没法起飞怎么能行呢!眼瞧着共产党大军就打过来了,负责押送文物的士兵一着急,也忘了往上面打报告,几个人一块又将刚抬上飞机的十块石头抬了下来。

“这些个破石头能值什么钱”,押运的士兵说道。

和那些成箱成箱的金银制品不同,陈仓石鼓看着实在过于质朴了,它整体其实是大块的花岗岩,除了上面看不懂的刻字外,连个金子都没镶,士兵们认定这些石头不值什么钱,又那么重,飞机超载估计就是因为它们,自然要选择舍弃掉这些石鼓。

陈仓石鼓因为自己庞大的体重被留在了大陆,在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解放军进入南京,在南京机场发现了这些石头,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中共中央。“刻着字画的石头”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了相关专家前往,经鉴定,确认是传说中的“陈仓石鼓”无疑。

陈仓石鼓在经过了多次的颠沛流离后,最终被运回了国家博物馆,十块石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之后还被列为了我国的镇国之宝之一。蒋介石可能也没想到,士兵随意丢弃的几块石头竟有如此珍贵。陈仓石鼓为何会有如此高的研究价值?这就要谈谈它的由来了。

陈仓石鼓的由来

公元627年,陈仓石鼓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此时正值大唐盛世,陈仓石鼓在凤翔府陈仓境内(今陕西宝鸡市)被一位老翁发现。

老翁在陈仓山脚下放羊,跟着四处吃草的羊群来到陈仓山的北边,他原是想找个地方坐着休息,却突然发现一处奇怪的凸起,老翁瞅了半天,也端详不出来是何物,起身上前去查看,竟是一块石头。可这石头上为何刻着些奇怪的符号?老翁将表面的泥土拨开一些后,发现这石头还不小,下面埋得挺深。

荒山漫野的,这东西在这儿肯定不寻常,但老翁自己哪里弄得动这个石头,又不识的上面的字,于是他记下地方,第二日带着镇上的年轻人来到了这里。年轻人读过些书,识的字,可这石头上面的奇怪画符他一个也不曾见过。

这些石头的事被人口口相传,因为上面谁也不认识的画符,添了些神秘色彩,有传言说:这是天降奇石,仙人们的字凡人怎么可能识得。恰逢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逃到了雍城,听闻了这个天降奇石的传言,信以为真,便命部下将这些石头全挖了出来,想要解读石头上的“仙人之语”,。

可惜他正在逃亡,没有足够的时间破译,只能匆匆将石鼓再次掩埋,并对外声称他已经将其毁掉。又历时几十年,战乱终于结束,唐王朝在有关李亨逃亡时期的这一段史官记载中,发现了这些奇石的存在,派韩愈带兵前去寻找。根据记载中的位置,韩愈很快就找到了石鼓,但迟迟没有得到朝中对这些石鼓的安置指示。

虽然在唐朝时石鼓没有得到重视,却收获了一批粉丝,其中以韩愈和杜甫最为代表。杜甫曾在他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道:“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久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石鼓先后曾落入几位帝王之手,却没有得到重视,不曾好好保护石鼓,这也导致石鼓在四处流散后,有的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上面的刻字没有保存下来。

等到了宋朝,大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成为了第一个重视起陈仓石鼓的皇帝,宋朝对文人墨客十分优待,宋仁宗自己也尤爱诗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宋仁宗赵祯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

宋仁宗利用重金悬赏,找到了流落在外的石鼓,石鼓找到之后,宋仁宗看着甚是喜爱,命人在给上面的刻字镶上了黄金,并派专人负责破译上面的文字。石鼓在宋仁宗的手里得到了善待,但王朝更迭是必然的。

靖康之变后,石鼓落到了金兵之手,但这些人不懂中原的文化,把石鼓上面镶嵌的金子扣掉之后,便将陈仓石鼓丢弃了。

公元1234年,南宋攻破燕京(今北京),在废墟之下发现了十面陈仓石鼓。南宋的御史大夫对石鼓颇有研究,看出了陈仓石鼓的不同凡响,命人将石鼓安放在了燕京(今北京)的孔子庙。之后的几次朝代更迭都没有影响到石鼓,直到近代才再次辗转,最终在新中国再次扬名。

结语:

陈仓石鼓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拥有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所谓“一字抵万金”,绝无夸大之言。历史文化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先人的智慧时至今日仍让人赞叹不止。陈仓石鼓能够留在大陆就像是一种天意,若落入蒋介石之手,就不知是否还能现世了。

在经历了多次战乱之后,我国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了国外,中国的很多有志青年相继为祖国带回了一部分。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中国无法复制的珍贵财富,现如今,中国对文物除了保护之外,还在努力地试图修复它们。

除了陈仓石鼓,我国还有许多历史传承下来的文物,它们跨过了历史的长河,来到这个时代,促成了一场古人和今人的对话。我们对这些承载了太多逝去文明的文物,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7 阅读:7213

白菜历史

简介: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