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玉剑如虹:觉醒诗人龚自珍

夏小晋 2023-12-24 11:52:56

像龚自珍(图片来源网络)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诗人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化妆假扮的玉皇、风神、雷神等一众天神,虔诚地游街祭拜,期待这些神仙能保佑今年风调雨顺好收成。看到这些闹剧,诗人止不住摇头叹息。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于是管事的道长便请诗人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己亥杂诗》之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图片来源网络)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实在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由此进入悲惨与抗争的半殖民地时代。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伯定,号定盦、定庵。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19岁参加顺天乡试,仅中副榜。同年访苏州外祖父段玉裁家,与其孙女自己的表妹段美贞结婚。携新婚妻子回杭州游西湖时,写下代表词作《湘月》: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春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萧,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1816年春诗人第三次应顺天乡试,再次名落孙山,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9月天理教农民起义。龚自珍于次年写下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确表露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欣慰地说“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憾矣!”1818年,第四次应乡试中举人,这使他大受鼓舞,以为自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卿相之列,一心为国效力了。《夜坐》诗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心境: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龚自珍恃才自傲,性格狂放,常以“狂生”自居。传说他参加科试,考卷被一个叫做王植的评改,王植一看文章写得奇奇怪怪,与众不同,不觉大笑,隔壁的考官温房叔闻笑过来,见是浙江考生之作,便想此奇怪文章定是龚自珍所做,于是建议王植给推荐上去,免得被这有名的骂家骂。王植依计行事。结果到揭榜之日,有人问龚自珍的房师是谁,龚不屑一顾道:“实稀奇,乃无名小辈王植也。”王植听说,找那温房叔抱怨道:“你看,推荐了还是要被骂。”

龚自珍中举后任内阁中书,熟悉内阁档案,了解清朝典章制度演变沿革,著有《东南罢番舶议》、《西北置行省议》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1829年,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考中进士。由于他屡屡著书上文,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地排挤和打击。1839年春,他又忤逆长官,决计辞官南归,春末离京,秋天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诗人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己亥杂诗其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图片来源网络)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抒发了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终要为国效力的心愿。

《己亥杂诗》将诗人一生经历吟联成诗,别具一格。据说,在南归途中,诗人尚未抵家,而他在归程中写的一些诗篇,已经先传到了家乡,所以有了“诗先人到”的美谈。

龚自珍父亲与林则徐交好,林则徐奉旨驰往广东禁烟时,龚自珍闻讯无限欣喜,提笔写下《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为林则徐禁烟献计献策,并表示愿意南游参与其事。林则徐在途中回书作答,但由于派系斗争等种种原因,对于龚自珍的南下要求,婉言谢绝了。

龚自珍位列下僚,关心天下大事,是清代雍乾以来第一个敢于纵横议论时政的独立学者,这是他受后人尊重的重要原因。在龚自珍所处的时代,大清帝国如日暮西山,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遥遥领先,诗人敏锐地感觉到,一场空前的大危机即将临近,所以他大声呼唤改革风气,解放思想,对应大变革的到来。如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自陈: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

龚自珍回到杭州后,先后在紫阳书院、丹阳云阳书院教书,1841年八月,暴卒于江苏丹阳,一说为仇人所害,终年50岁。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