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发现我记忆力好

艾里克评论 2023-12-24 08:00:03

以前不觉得自己记忆力好。

但后来逐渐发现了。

九年前(妈呀竟然九年了)跟台湾友人聊起他们的政坛,不敢说如数家珍,但很多情形属于看一遍就记得。

很多台湾朋友反而不记得,即使是从事政治工作的朋友,有些也不记,或者说装作记不得。

于是他们有的会问我:“你刻意/要记得那么多事,花了很多功夫吧,会不会影响念功课”?

我发现我是下饭视频的时候记住的,嘴上在吃,脑子过一遍,也就记住了。这属于“顺带”。

有时还能够多线程处理问题,比如回消息、写评论、听新闻同时进行。“顺带”就意味着是非主要矛盾,虽然会记错,但大体上,印象是有的。

对台湾政坛如此,后来延展到东南亚诸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无不如此。

四年前大概跟两个朋友吃了一次火锅。

他们各点了一道菜,虽然四年来没再吃过火锅,但我去点菜的时候,会记得把他们上次点过的菜点一遍。

对方就问我是啥时候知道,他们吃火锅会点这两个菜的。

我说,咱们三五年前吃过一次,当时看你们专门点了,就知道应该是喜欢吃。

对方很诧异:这你也能记得?

其中一个朋友这次又点了几个菜,哈哈哈哈不过我就记住了一个,她下次吃火锅如果比我晚到,我应该还能帮她点这个。

应该这么说,如果足够关心一个人,那么他或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得。如果是无差别地记得一些东西,那这就不是刻意。当然,也不是说每一次火锅都会被记得,这需要一些条件:

比如说有没有刻意强调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什么,当时现场环境是不是够单纯,如果一直在跟别人聊天而没有停下来片刻,也是很难记得的。

疫情耽误了好几年,如果早点恢复线下会议,能够social的机会应该会更多,这种类似的桥段应该也有更多。

如今线下会议逐渐恢复,很多论坛却是去不成了,年岁渐长,或许也会一板一眼而无法再出去发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今同时看多地材料,也还能大致保持能看过的感觉。

或许这有利于从多地的特殊性中,抽象出一种共性,这也是未来一些观察过程中,我要去着墨的东西。

同时,以前看一个地方的材料,会看七八个媒体,以多面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态。现在就不会了。

理由有二,如果是资本主义地方,如东南某岛,会存在利益相关人放话。一个议题短时间内吵起来,多家媒体前后脚放出消息,如果又是某几位特定记者,那么就是拿钱办事,不用多想。

如果是突发新闻,往往是一家媒体的材料被多家媒体援引。这时候,记者的操守,和他的深喉咙,会比媒体更加重要。这只是其中一个情节,其他类似的场合,还有很多。

但基本结论就是:媒体良莠不齐,一两家足矣。

如果是社会主义地方,基本上都是其他媒体在关键新闻转述官方通讯社,不同媒体还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某家媒体偏娱乐,某家媒体关注青年,某家媒体关注地方政治,把这个了解清楚,就可以对症下药,想好要看什么媒体了。

比如,我现在不贪图找配图,主打随缘,那么专门看娱乐版块,就没有意义。某些议题发不出来C,看也是浪费生命。

只有两者兼顾的领域,才值得短期耕耘。只有可以长期挖掘,从个性中推导共性的领域,才可以长期扎根。

这时候,多看前辈学者的选题、文章,以及多揣摩优秀期刊的选题、风向,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最近还在观察某个APP,我的首页就两种画风,一个是硕博吐槽,一个是各种关系。这两个领域,应该说群众基础都够大,也会一直有人关心,尽管人员会流动。但还是可以长期做的。

不过,硕博吐槽,需要长期在一线,才能了解,当自己不是这个身份,甚至是这个身份的对立面的时候,有些东西,恐怕就不可能感同身受,而且无法给出相应回应。

但是情感向、朋友向可以,始终需要处理好不同的关系,多换位思考,多跟别人碰撞,也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

所以,如果有一天,看到更新我这些帖子或者视频,也请不要意外。

还好,当年命名时,没有说是评论台海还是越南,也没有说评论大事还是小事,保留了多样性,现在就可以应用起来。

又是一个下饭视频间隙,写下前述文字,没有过多思考,不值得参考。

0 阅读:9

艾里克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