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中国90后在大脑中植入机器,打开开关,瞬间就变快乐了

沛菡评国际 2023-09-03 13:03:15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前言】

在《阿凡达》《黑客帝国》等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脑机接口”,即在人的身体里装上一个机器装置,然后把开关留在外边,人类通过开关进行操作、控制。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电影中想象出来的情景,但事实上,这种情景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了。

2020年底,上海的瑞金医院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开展的课题名称为“脑机接口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抑郁症,在患者身体里装一个“脑起搏器”,以此控制患者的情绪。

有位90后患者参与此项临床治疗之后,称:开关一打开,就变快乐了。

这位患者植入“脑起搏器”后的体验究竟如何?这项临床研究能成功吗?

【临床研究负责人:一位经历过抑郁的医生】

这个“脑起搏器”的原理,是个特别深奥难懂的医学问题。如果尽可能地通俗讲述,那就是由“脑起搏器”控制大脑内的神经,当患者打开机器的开关,就会瞬间开心起来。

国内是第一次进行用脑机接口来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经过瑞金医院研究组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有26位患者参与,并且患者的抑郁症状平均改善了60%。

孙伯民是功能神经外科的医生,也是这项临床研究主要负责人。

孙伯民曾经也经历过抑郁,他说:正常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的心里情况,他自己是知道抑郁症对一个人到底有多么大影响的。

他举了个例子:以前下班的时候,总会一路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心情很好,但患了轻度抑郁之后,就没有这种唱歌的心思了。

可想而知,重度抑郁症患者是多么的痛苦。基于此,孙伯民更加希望能够研究出好的治疗方案,能够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然而,精神科的相关研究与医学其他领域不同,这方面的进展会比较慢。孙伯民解释说,是因为其他疾病基本都可以在动物模型上做试验,可精神疾病却不行,动物不具有人的情感和情绪。

抑郁症是个极其复杂的医学难题,目前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会得抑郁症。

孙伯民表示,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医学界有一个被广泛认可说法,就是人是否会患上抑郁症,与生物学基础有关,如果某人抑郁了,那他大脑中有部分的脑电活动就产生了变化。

基于这样的原理,孙伯民认为: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当药物不起作用时,可以进行有创干预。于是,瑞金医院这项临床治疗研究项目就应运而生。

人的大脑中,有许多神经汇合在一起,其中有的神经能够控制人的情绪。孙伯民团队的想法就是,给身体植入脑起搏器,来刺激情绪相关的神经,以此改善抑郁症。

国外有专家用脑机接口技术,来刺激人的行动,治疗帕金森,但尚未有人用来刺激并治疗抑郁症。瑞金医院这项研究极具创新意义,更是全球第一次。

【参与临床研究的抑郁症患者:一打开就变快乐】

现实生活中的抑郁症患者吴晓天(化名),参与了孙伯民团队的临床治疗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克服了抑郁症的影响。

有媒体对吴晓天进行采访,他说:“做完脑机接口手术之后,我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吴晓天今年31岁,是个90后,他已经被抑郁症困扰了16年。2014年时,因为抑郁症的影响,他一度想要自杀,被发现之后,父亲就带着他到上海去看病。

抑郁症让吴晓天常常觉得大脑一片空白,甚至连简单的“你好”问候语都说不出口,最严重的时候,他整天整天的躺在床上不动弹。他说,他觉得外部世界与他毫无关系。

直到去年2月份,他参加了“脑机接口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治疗,做了脑机接口手术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好转。用他的话说,开机瞬间,他就“刑满释放”了。

手术之后,吴晓天可以很轻松的跟陌生人攀谈,可以跟朋友开些小玩笑,也可以在开心时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

吴晓天说,他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活得轻松快乐。“感到快乐”对以前的吴晓天来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小时候随父母去了苏州,成为了“外乡人”,更因为自己的地方口音,经常被同学嘲笑甚至排挤。上了职业技术学校之后,他也经常感觉和同学格格不入。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发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已经连正常的社交和学习都无法进行。可惜那时候,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还很少,家里人不能理解他。

吴晓天曾多次去做过全身检查,但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中药、食补他也尝试过,可惜也没有什么效果。后来他意识到他可能是患了抑郁症。

“我是一个求生欲很强的人,我用了各种办法想治疗自己,吃过保健品,用过针灸,甚至还练了气功,市面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我也吃遍了,可惜还是没能治愈。有些方法刚开始几天有效,但维持不了多久。”

吴晓天说他也不想沉沦下去,也想成为一个正常人,奈何抑郁症一直困扰着他,从一个月到一年,从一年变成五年,直到第十六年。

“我曾想和身体残缺的人互换,只要能得到三天的快乐。”几经辗转,找到孙伯民团队之后,吴晓天才体验到了“快乐”,现在他只要打开开关,就能一秒到达“天堂”。

【一秒天堂,一秒地狱】

如果吴晓天不讲出来,就没有人能知道其实他的右胸腔内埋着脑起搏器。这个神经调控装置连接着两条电极,从胸前延伸到耳后,从后脑延伸到大脑前侧,并穿过脑前端的神经。

只要电流刺激神经,抑郁症就会随之消失。脑起搏器是需要充电的,只要脑起搏器有电,并处于开机状态,他就会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人。

不过,他是丝毫不敢疏忽充电这件事的,因为开机和关机会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状态。他总结为:一秒天堂,一秒地狱。

也就是说,一开机,他就会觉得像是去天堂一样的快乐,如果关机,就像是灵魂被抽走,整个人站在悬崖边摇摇欲坠。开机关机,这是两种极端的感受。

因此,他会时刻谨慎的带好充电器,尽管脑起搏器能待机将近一周的时间。

抑郁症每个时间段的轻重情况是不同的,比如说早上重,晚上轻,所以需要不断调整脑起搏器的参数,找到最适合患者的刺激模式。吴晓天的手机上有一个软件,用来远程控制脑起搏器。

每一次调整参数,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快乐,也还有别的感觉。调整到某个参数时,会觉得心里没来由的感动,不自觉掉泪,有时觉得像是被亲友背叛,从背后捅了一刀。

人的任何情绪都是有原因的,比如因别人的帮助而感动,因亲友的伤害而伤心。可是身体里植入机器的人,这种反应是电极刺激而来的。

吴晓天表示,他能清晰的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是因为电极的刺激,而非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有位20岁的女孩儿,她也参加了这项临床治疗研究。每次调整参数时,父母都会问她有什么感觉。当被问及“你现在想笑吗”,她会回答“有点想笑”,当问她“是发自内心的想笑吗”,她会很肯定的说“不是”。

有时候切换参数,女孩会突然间无法抑制的笑出来,这是由于电极刺激靶点的改变,笑过之后她会觉得很尴尬。这种笑声也仅仅持续一两秒钟,不过笑声过后,笑容还是会在脸上持续一会。

不可否认,这项临床治疗研究还存在不足的地方,不过吴晓天说,“如果没有做这个手术,我每天生活中昏暗中,可能已经活不下去了”。

现在的吴晓天每天并不焦虑,也能享受跟陌生人的聊天。他有自己的梦想,想当歌手,想开音乐酒吧,想研究人工智能......他说很满意如今的生活,目前正经营一家民宿,开始了新的人生。

【结语】

大脑中不仅有控制情绪的神经,还有控制运动的神经。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成熟的运用在控制运动神经上,如治疗帕金森。

也就是说,机器刺激大脑中的运动神经,来控制帕金森患者的颤抖症状。孙伯民团队的抑郁症临床研究,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研究就会有更大的突破,有更好的成果,给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带来福音。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

往期精彩链接

0 阅读:29

沛菡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