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兵团遭彭德怀、杨得志争抢,徐向前太为难?毛主席用险招破解

青史佐酒 2023-12-21 17:12:51

解放战争初期的华北,曾一直是毛主席在军事上的一块心病。

华北部队的老底子来自八路军115师,根正苗红的“朱毛”嫡系。指挥系统上,老政委聂荣臻亲自坐镇,主力战将罗瑞卿、杨得志、杨成武、耿飚都是标准的“双红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出身,清一色的功勋老将。

但作为名副其实的“御林军”,“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不仅没有达到预期,反而被傅作义、阎锡山这两大地方山头压得有些苦闷,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都黯淡无光。

而真正让华北战绩后来居上,打出风头,打出名气的,其实是一支所谓的杂牌兵团。正是这支缺装备、缺后勤、缺乏战斗经验,连一套完整指挥班子都凑不齐的新军,愣是从偏师打成了头号主力,甚至后来被三元帅一上将来回争抢。

这支特殊的部队,番号为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而它的缔造者正是“布衣元帅”徐向前。

一、临危受命,毛主席再度启用徐向前

抗日战争后期,徐向前一直处于被“雪藏”的状态。这说来也无奈,因为战马受惊踢伤左腿,胫骨骨折的徐向前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伤病。医疗条件差,营养缺乏,来回折腾伤口愈合困难,最后害得在医院病床上躺了半年多。

在延安休养期间,徐向前眼见形势紧张,内战将起,心里着急得很,几次提出要重返前线。但毛主席却不断安抚他,嘱咐务必先安心养好身体,并担保到:

“将来有的是仗打,我们还要总反攻嘛!”

对于毛主席来说,徐向前是一枚关键的“帅棋”,出不得半点差错。他军事才能出众,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建设根据地、训练新军更是一把好手,属于全能型统帅,这在全军之中估计都是独一份。

要用徐向前,就必须重用、大用,而且要用在最紧要的地方。所以直到后来华北需要救场时,毛主席才舍得让徐向前火线复出,不过不是去聂荣臻所在的晋察冀,而是前往太行地区,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的副司令员。

毛主席为什么做如此安排?

首先,晋冀鲁豫军区是八路军129师的大本营,也是徐向前的老部队。不过为了执行“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此时刘伯承已经率领主力南下挺进大别山,军区留下的正规部队少得可怜。

太行一带的山区本来就穷,八年抗战消耗又大,为了保证战略反攻的需要,这里又总共动员了近10万的新兵补充到中原、华东、西北等各野战部队,先后出动的民兵、民工更是不下40万人,底子基本上已经空了。

其次,晋冀鲁豫在华北三大区中战略位置十分关键。这里既要策应晋察冀、晋绥作战,又需承担配合与支援主力部队(刘邓大军和陈赓兵团)外线出击,挺进中原和豫西的任务,甚至还要负责牵制胡宗南部,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任务繁重。

当然最关键一点,山西是老牌军阀阎锡山的地盘,晋冀鲁豫军区必须独立完成内线作战的任务,伺机消灭晋绥军的15个正规旅。

简要来说:要用一个兵源、后勤几乎被掏空的军区,从阎锡山手中解放山西,同时还要顶住来自三四个战略方向的军事压力,这样艰险的任务,毛主席相信只有徐向前能完成。

事实上,徐向前刚到晋冀鲁豫,就发现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糟糕:整个军区,竟然凑不出一支满编满配的主力纵队。所以徐向前上任后的一件事,就是改编地方部队,以解兵力不足的燃眉之急。

以太岳军区的基干部队和地方武装为基础,组成第八纵队,辖二十三、二十四两旅六个团,作为军区的主力;

以太行军区的分区团队、县独立营、游击队,组成太行独一、独二两旅,共六个团;冀鲁豫八分区地方武装为基础,组成冀鲁豫独二旅(独一旅组成后即归属刘邓大军);太岳军区第十八、十九、二十分区的地方武装,组成四个团;冀南地方武装组成两个独立旅。

以往组建新部队,大都是按照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原则,比如用一个主力团带两个地方团,迅速提升战斗力。但徐向前这支约5万余人的部队,也就一个八纵有点老底子,其他都是地方部队升级,只会打游击,其他战法统统不在行。

而且按徐向前自己的话来说:

“各旅、团虽按三三制组建,但兵员、干部很不充实,装备尤差。”

不仅如此,除了野战部队编制凑不齐外,成熟的野战军机关也全随主力调走了。包括给徐向前配备的副司令滕代远,副政委薄一波,以及宋任穷、廖承志等人,都是政工干部出身,真正能在军事上作指导的只有徐向前一人。

时间紧,任务重,大规模的练兵根本来不及,而华北战局又岌岌可危,怎么办?徐向前心一横,提出了一个最为大胆的设想:以战练兵。

二、用最狠的仗,练最猛的兵

1947年秋冬之际,徐向前突然发难,率领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三打运城,全歼守敌1.3万余人,震动山西。

对于徐向前,阎锡山是非常了解的,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师生,抗战期间也打过不少交道。所以徐向前来山西,阎锡山根本不敢轻敌,甚至几次拉下面子找胡宗南求援。然而千防万防,被他视为“心头肉”的运城还是丢了。

阎锡山想不通,徐向前怎么就敢率领一支新军直接攻坚晋东的门户重镇,而且还真打了下来。而他更不会想到,徐向前的“野心”远不止如此。运城只是开胃菜,徐向前真正的目标,正是号称“铜墙铁壁”的临汾。

临汾素有“卧牛城”之称,自古以来都是军事重镇。古城内高外低,城墙坚厚,依自然地形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伏在汾河东岸的一条黄牛。郊外有个“挂甲屯”,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曾兵临城下,屡攻难克,气得“挂甲”于屯庄的树上,拍马而去。

多年来,在日寇和阎锡山的盘踞经营下,临汾城池壕沟交错,碉堡林立,并构建了内外两重防御体系。

城外:依托村庄、高地、碉堡、壕沟,组成四道环形防线;每道防线上均筑有水泥主碉,周围置有集团工事、铁丝网、暗道、鹿砦、地雷等多种防御设施。

城内:高十四米,厚十至三十米的城墙,每百米有横墙和铁丝网阻隔,形成独立防御地段。环城内壕、集团工事、炮兵阵地与城上的反射火点,相互交叉,构成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城里与城外的暗道相通,直至防御前沿。

临汾守敌25000余人,其中包括胡宗南第三十旅2个团及1个炮兵营,阎锡山第六十六师,另有杂牌军八个团。守城总指挥为晋绥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此人性情嚣张,为人跋扈,对阎锡山更是死心塌地的效忠。为了守住临汾城,梁培璜曾给属下下过一道“八杀”的命令,即:奉令进攻迟延不进者杀;奉令赴援迟延不进者杀……

堡垒式的坚城,拼死一搏的守将,就连徐向前自己也承认:

“我们面对的敌人,是个硬核桃,你决心不大,牙齿不坚硬,就甭想咬碎它。”

这场战役有多难打?

临汾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扫清外围,三面攻城。这一阶段作战总历时22天,我军虽然基本扫清临汾周围的据点,但攻城计划却未能实现,也就是说花了将近一个月,战略任务只完成了一半。

同时,晋冀鲁豫军区歼敌3000,自身伤亡同样超过3000,双方伤亡比例为1:1。对于徐向前来说,看到这样的伤亡比五味杂陈。好消息是拿杂牌打王牌,作为攻方这样的伤亡已经值得称赞了。坏消息是打外围就付出这样巨大的损失,那整个临汾战役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为此,在总攻发起前,徐向前做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战场反思,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在战役指导上:对敌人工事特点及顽抗程度估计不足,企求速战速决,因而兵力使用不够集中,主攻方向变来变去;

在干部指挥上:存在轻敌和急躁情绪,打莽撞仗,“羊群”战术,不善于精心组织战斗,灵活克敌制胜;

在步炮协同上:缺乏经验,坑道爆破、炮火射击、步兵冲锋未能有机结合,不仅不能有效杀伤敌人,反而多次误伤自己,增大了部队的伤亡。

实战练兵,核心在于边打边练,徐向前最厉害的手段也在于此。他可以通过一个阶段的战略战术反思,第一时间做出完善和补救,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帮助一线指战员找到最好的战术思路,让整支部队在旦夕之间脱胎换骨。

1947年这个节点,我军整体的攻坚经验都很缺乏,晋冀鲁豫军区缺乏重火力,还要面对敌机整天狂轰滥炸,很难施展全力攻城。紧要关头,毛主席又连续来电,说傅作义、阎锡山企图联合进攻石家庄,让徐向前抽出三个旅的兵力,兼程开至太谷附近,攻击和牵制晋绥军一部。

万难之下,徐向前决定另辟蹊径,从城东和城南挖掘破城坑道15条,掩护坑道40余条,利用坑道接近城垣,爆破登城。也就在炮火轰击和坑道爆破声中,临汾东城终于被炸开2个三四十米宽的缺口,突击队首先登城,后续部队相继攻入。

临汾战役,历时72天,共歼敌24000余,俘敌总指挥梁培璜、六十六师师长徐其昌以下近2万人。至此,晋南全部解放。

三打运城,解放临汾,徐向前愣是把一支游击队演变而来的新军练成了攻坚劲旅。在战争年代,游击战、阵地战固然能够克敌制胜,但攻坚战却是考量一支部队硬实力的真正标准。晋冀鲁豫军区连战连捷,还涌现出了八纵二十三旅“临汾旅”这样的荣誉部队,可谓风头正盛。

在攻打临汾前,徐向前曾特意找到叶剑英,让他一定在后方帮自己顶住压力,并嘱咐道:“打临汾决不可自动放弃,更不可由后方下命令叫我放弃。”;战役进行期间,毛主席也一再来电,要徐向前坚持到底;朱德总司令听闻前线有同志不同意继续打下去,当即写信鼓励道:“临汾一定可以攻下”。

重重压力,多方坚持,才用一场硬仗练出了威武铁军。毛主席对临汾战役的经验十分重视,战后立即向其他部队推广:

“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九个旅(其中只有两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两万人,费去七十二天时间,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七万人)都取得攻坚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

一战名扬天下,带来是荣誉,但同样也有意外。

三、最抢手的兵团

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担任军区司令,徐向前、滕代远、肖克为副司令,下辖华北野战军第一、二、三兵团,其中第一兵团就是徐向前从晋冀鲁豫带出来的老部队。

军区合并是强强联合,但这一次华北军区成立,却非常特殊。毛主席让华北大区合并,财政、人事、后勤等事务机关先合并,但军事方面暂时不合并。所谓的不合并,就是指的徐向前兵团暂时独立行事。

也就是说徐向前名义上虽是副司令,但实际仍直接指挥原有部队。聂荣臻虽然身为司令员,但对一兵团不进行任何指挥。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毛主席反复权衡的结果。

聂荣臻自1937年八路军115师分兵,就一直在晋察冀当一把手,独力支撑华北敌后危局,虽然解放战争前期有几仗没打好,但功劳苦劳都是无法磨灭的。

按道理华北合并,应该由徐向前主管军事最合适,但如果突然让聂荣臻退居后方当萧何,原晋察冀的部队难免人心浮动。所以毛主席的计划是由徐向前继续率领第一兵团独当一面,而杨得志、杨成武则带领第二、第三兵团辅佐聂荣臻,两方继续在军事上遥相呼应。

虽然这样安排,无论是军事上还是人事上都很合理。但即便如此,状况之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首先是华北战场仍然十分被动,与傅作义的50万大军相比,仅靠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对峙显然有些勉强。所以杨得志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向毛主席求援,希望能调徐向前兵团配合与傅部作战。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彭德怀也从西北发来电报,说西野计划发起渭北战役,对胡宗南来一次歼灭性打击,所以请求将徐向前兵团调入关中作战。

这一下,徐向前为难了。因为临汾战役后,他已经率领兵团主力北上,发起晋中战役,寻机与阎锡山主力决战。这一下华北、西北两头求援,自己在山西又抽不开身,属实有些难以应付。

关键时刻,还是毛主席亲自出面调解,他直接给彭德怀发出一封措辞强硬的电报:

“你们以七万人左右担负西北作战重任是很艰苦的,但别方面很难给你们以兵力上的直接援助。杨罗(杨得志、罗瑞卿)几次要求(徐)向前兵团协助打傅作义,你们现在又要求该兵团协助打胡宗南,我们认为均不适宜”。

“不适宜”怎么理解?就是毛主席认为西北、华北、山西三个战场都很重要,徐向前兵团不能动,也不应该动,西北、华北有困难,应该独立解决。

“不如固定各兵团之兵力与任务,不惜时间各自寻找歼敌较为有利。”

“各自为战”这是毛主席的一招险棋,也是对徐向前的绝对信任。徐向前刚到晋冀鲁豫,任务之一就是支援和策应其他军区作战。而第一兵团成立后,毛主席却坚持把这支部队当作主力来用,不能拆分,不打辅助,独撑山西战局。

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一决策,真正做到了险中求胜。没过半年时间,平津战役打响,杨得志等华北部队配合东北部队作战,力挫傅作义集团,拿下关键一战。而在西北,彭德怀也在与胡宗南的交锋中占据上风。

至于徐向前,则继续延续着军事上的神奇,晋中一役歼敌主力十万人,紧接着便挥戈太原城下,终于将老对手阎锡山包了饺子。然而也就当一切顺利之时,徐向前却旧病复发,身体无法支撑指挥工作。在毛主席的调配下,彭德怀紧急赶往太原前线探望。

见到彭德怀前来,徐向前心里也有了底,他开门见山的建议到:

“我的肋膜两次出水,胸背疼痛,身体虚弱得很,没法到前边去,你就留下来指挥攻城吧,等拿下太原再走。”

彭德怀也很大度,他同意留下来接替指挥工作,同时表示为避免影响军心,不仅将继续延用徐向前的作战方案,下命令、写布告,也用徐向前的名义签署。

徐向前谋划,彭德怀指挥,这样的强强联合,也让太原战役最终一战功成。战后徐向前被安排到后方疗养,老部队则划归一野指挥,番号为第十八兵团,继续解放大西北的任务。后来贺龙奉命挺进四川,点名要带的也是十八兵团。

第十八兵团是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锻炼、成长、壮大起来的一支队伍。这支部队由地方武装迅速成长为正规兵团,从坚持内线作战,以攻坚战、运动战彻底歼灭了阎锡山集团,到转战西北、进军西南,直至解放西康,圆满完成了所赋予的作战任务,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

而这诸多奇迹的背后,徐向前功不可没。

0 阅读:157

青史佐酒

简介:深耕军史,还原真实的1931—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