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公案

红尘洗梦 2024-04-18 18:24:09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

中国禅宗的最初源头,来源于一个非常美丽而又有点神秘莫测的故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是禅宗里面的内行,你还真看不出我佛如来拈花的目的出来,同样你也搞不明白摩诃迦叶微笑的内涵。

话说这天,如来在灵山大雷音寺召开法会时,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抓住机会上前跪拜如来佛祖,并恭敬地献上金色菠萝花给如来。如来接过金色菠萝花,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拈着金色菠萝花态度安详地普示大众。

这一下在座的所有人都一下愣住了。佛祖拈花示众,这是在说法吗?还是在表示什么别的意思?还是仅仅给大家看看这枝花?不过佛祖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枝花呢?其中的深意是什么呢?在如来佛祖面前,天上地下可没有那个人敢班门弄斧自讨没趣。大家一下都默不作声,都在默默的揣测着佛祖拈花的深意。整个法会顿时鸦雀无声。

这时,如来佛祖的十大弟子之首,号称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却盯着这枝花入了迷:这枝花太美了,盛开得太灿烂了,简直比少女脸上盛开的的微笑还要迷人。

望着金色菠萝花微笑的脸庞,摩诃迦叶尊者不由自主地也望着金色菠萝花微笑了起来。

看到花并立即作出会心的微笑,这中间是没有任何的过程的。

这就如同你的手无意间触碰到了火,你会毫不犹豫毫不迟疑的立即把手从火上移开。你绝对不会去想着我是不是要试试火的温度到底有多高?自己该不该把手移开?把手拿开要用那种姿势才优美好看?

所以,看到花并立即作出会心的微笑,这中间是没有任何弯弯绕绕的过程的,这中间是没有这样那样的思虑的。禅宗讲究当下,讲究直截了当,讲究顿,看到花并立即作出会心的微笑,就是如此。

一个人能看出一朵花的微笑,并立即作出心灵上的回应,那他一定是个能知晓言外之意的人,那他也一定是个能以心印心的人。

所以如来佛祖一见,马上对着所有的人宣布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门内中国禅宗传法的开始,这就是禅宗内津津乐道的拈花微笑公案。

这个美丽而奇妙的拈花微笑公案,很多的专家、学者都会在各种场合跳出来指证这是个禅宗信徒编造的虚假故事,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传承更具合理性和权威性,从而虚构出了从释迦牟尼那里传承法脉的故事。并且用各种严厉甚或尖刻的话语,指责禅宗信徒们编造事实,妄立传承,攀龙附凤,愚弄善男信女。

不错,这个故事历史上确实没有发生过。不过,如果按照那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请问浩如烟海的佛经,有哪一部是释迦牟尼作的呢?多如牛毛的三藏经论,又有哪一个字是释迦侔尼写的呢?佛经中那些数不清的佛、菩萨,又有几个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呢?就连我们念得最多并且当成口头禅了的阿弥陀佛,请问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佛经里面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要考证的话,又有几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呢?

所以,不论是佛经也好,还是经书中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也好,都是一根根“指”,“指”的目的,是要让你顺着“指”的方向去看指头所指之 “月”的,如果连这点都不明白,放着天上那轮皎洁晶莹的“明月”不论,却在那里高谈阔论“指”的虚实真伪,这除了说明你是门外汉,还能说明什么呢?

拈花微笑公案诞生后,就引起了禅宗信徒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利用语录、颂古、拈古、代、别等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公案的理解和看法。

比如北宋云峰文悦禅师因僧问:“灵山拈华意旨如何?”云峰文悦禅师答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又问:“迦叶微笑意旨如何?”云峰文悦禅师答云:“口是祸门。”

再比如北宋佛慧法泉禅师颂曰:霜风刮地扫枯荄,谁觉东君令已回。惟有岭梅先漏泄,一枝独向雪中开。

禅师们对拈花微笑公案的偈颂提唱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本人也在此献上自己的颂语一则,以贻读者诸君,更贻笑于大方:

老汉拈花太无端,惹得人天眼缭乱。

不合随他指头转,迦叶破颜笑灿烂。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