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苦战大西南,毛主席看出问题所在:赶快让陈明仁率军南下

青史佐酒 2022-11-18 17:52:25

“这个小鬼头,还不到16岁,就这样凶!到26岁、36岁,那还得了?”

百色起义时,政委对小个子的李天佑印象尤为深刻。这位15岁的军部特务连副连长,虽长着一张娃娃脸,却在战场上十分凶悍,哪里敌情重大,他就带队冲向哪里,重伤不下火线,专打硬仗恶仗。

巧合的是,1949年底广西迎来全境解放,李天佑率部重回家乡,并同时担任13兵团副司令员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奉命守卫西南。这一年,他刚好36岁。

20年革命生涯,从列兵到“王牌司令”,李天佑完全称得上衣锦荣归。然而这位百战名将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回到故乡后打的第一仗,就连着挨了4次批评,一向宽容的毛主席甚至直接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

“5个月内必须全面解决战斗!”

一、覆灭的桂系,仍是心头之患

让李天佑吃到苦头的对手并不止一个,而是成分非常复杂的几大群体。

首先,广西和其他省份一个主要的不同点,就是这里曾诞生过实力非常强劲的地方势力—桂系。桂系之所以能成为“系”,一是有自己的军队;二是有自己的地盘,有财源和兵源的保证。

广西狼兵自古以善战闻名,在桂系两大名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调教下,桂军战斗力更是一跃成为全国各大地方势力之首。

李天佑和桂系渊源颇深,他14岁投军时,就是在桂系名将李明瑞部下当兵。后来李明瑞和张云逸等人组织百色起义,李天佑也就此改换门庭,成为红军中的一员悍将。

李天佑桂军出身,打得最多也却也是桂军。百色起义伊始,他先是在桂西粉碎了2000多土匪的围攻,后又在右江、隆安、乳源等地接连击败桂军主力。

几年后红军长征,已经升任红3军团红5师师长的李天佑率部与桂军第7军在湘江边血战3天2夜,直至掩护主力部队顺利突围。这一仗,也是李天佑毕生难忘的一场仗,红5师里多是百色起义出来的老兵,而第7军则是有“钢军”之称的桂军王牌,李天佑曾回忆说:

“广西人打广西人,那几个小山头,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铸就了一道让敌人无法逾越的钢枪铁壁!攻山头,难,守山头,更难!战士们要用血来堵,肉来挡才能守得住啊!”

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四野百万大军南下,鏖战中南,进兵西南,一路打得桂系土崩瓦解。广西解放前,知道大势已去的白崇禧仍不死心,他在撤离前将手下一部分化整为零潜留省内,并以他们为骨干,网罗各地散兵游匪,发动“一甲一兵一枪”运动,在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小瑶山等山区创建地盘,开展广泛的游击战。

在白崇禧重金收买下,广西土匪纷纷投效,和留下的桂军组成同盟。这些啸聚山林的土匪绝不是所谓的乌合之众,他们的特点鲜明:

第一: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加上桂系残余总人数不下9万,拥有各种枪械40万余支(挺、门),战斗力强。

第二:发展时间长,平时流窜于大山和村镇之间,消息源灵通,进退自如,又有广西复杂的山林地形作为掩护,剿灭难度大。

第三:这些土匪中有不少都是顽固悍匪,行事不留情面,根本没有任何顾忌,三天两头就会为祸一方。

白崇禧的目的就是利用广西“山多、洞多、兵多、匪多、枪多”的特点,在此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为未来可能的大反攻留下内应。

广西的匪患有多严重,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事例。

1949年底,李天佑回到桂林,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寻自己已经阔别了20余年的家人。然而数十年沧海桑田,李家父母早已离世,姊妹五人除大姐陶李氏一人外,其他四个姊妹不是不知所踪就是已经不在人世。

姐弟重逢,相拥而泣,李天佑知道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便提出要送姐姐的大儿子去桂林参军学习,将来有机会报效国家也算光耀门楣。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一则噩耗却打破全家人的希望。大姐的儿子在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正好赶上春节,便和同乡的战友们一起穿着军装回家过年,路上遇到舞龙灯的节目就耽误了一会,结果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突然就失踪了。

李天佑原以为是外甥临时有事才不辞而别,结果左等右等还不见人,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赶紧派出人四处寻找。而最后,大家在离县城20多里的山道上找到了烈士的遗骸。

消息传来,如雷轰顶,李天佑知道,对外甥下手的人很可能就是冲自己来的。自李天佑入桂以来,战士遭遇袭击的事件就非常频繁,而其中最严重的一起就发生在广西解放45天之后。

1950年1月25日,大批土匪有预谋地对恭城县发起突然袭击,14个乡的守卫部队艰苦血战三天三夜,最终才在援军的协助下击退入侵之敌。然而在这一场浩劫之中,牺牲的战士多达350余人。

恭城事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震动了省内外。而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紧接着玉林、梧州、平乐等地也发生土匪入侵事件。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省102个县,土匪蔓延到了97个县,处处都在打仗,双方涉及人数多达10余万,这俨然已是一场大的战役。

时局最混乱时,土匪甚至明目张胆地围攻县城。百色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后来回忆,当时土匪都打到军分区大门口上来了。广西军区副政委莫文骅直接把军区大院的楼顶上都架上了机关枪。

上到各级干部,下到一线连队,都是如临大敌。当然,压力最重的还是直接担负着剿匪任务的李天佑。

二、毛主席一连4封电报,点名批评李天佑

1950年8月,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

“广西是全国剿匪成绩最差的一个省。”

3个月后,毛主席又连着3次来电,直言对剿匪工作的不满:

“广西解放在西南之前,而剿匪成绩则落在西南之后,为什么这样?请你们加以检讨,并以结果告诉我们。”

而且这一次毛主席还直接给广西剿匪下了“军令状”:

“必须在1951年5月1日前完成肃清全省股匪的任务。”

看李天佑以往的经典战例:血战湘江、攻取娄山关、平型关大捷,哪一场不是狠仗硬仗,啃的都是顽固的硬骨头,但这次为什么在大优势下率军剿匪却毫无进展,以至于还挨了批评?

其实这并不是李天佑指挥出了问题,而是一开始广西军区就“轻敌”了。起初制定剿匪策略时,李天佑以及多数军区干部都认为,广西土匪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他们中有很多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因为常年的军阀混战导致生计难以维持,这才选择上山落草,所以只要政策到位、宣传到位,这些土匪都是可以通过和平手段使他们放下武器的。

李天佑自己也是贫苦出身,幼年时随父母赶圩卖柴卖席卖竹器,还在桂林一家米粉店当过学徒,父母给他取名天佑,就是希望老天爷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如今解放战争已经结束,李天佑心底里还是希望家乡父老能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主张剿匪还是应当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然而李天佑明显低估了那些常年啸聚山林的顽匪,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为了就是收复蛮人之心,使其永不复反。广西剿匪时李天佑也想用这一招,却发现根本不管用,很多土匪都是抓了之后教育一番就放了,结果他们转头就又跑上山继续为非作歹。

当时有一个土匪头子施胡子,就是被抓三次,被放三次,结果他不仅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反而变本加厉,而像施胡子这样的例子绝不在少数。

当时最典型的一个政策,就是每个县都规定了惩处土匪的数量,这个数量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比如每个县只能惩处一个土匪头子,还要报上级批准同意。这些政策的本意是配合以安抚为主的总方针,避免激起更大的矛盾,以怀柔手段收服人心。

然而这样的“心慈手软”和“宽大无边”造成的后果就是匪患短时间内越演越烈,土匪们根本不怕,被抓了大不了就是关几天就放了,跑回来就继续落草。

剿匪毫无进展,却又到了不得不立即解决问题的时候。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出兵抗美援朝已经是势在必行,西南地区如果不能稳固,敌人就可能利用这一缺口卷土重来,那就是内忧外患严峻形势,这也是毛主席严厉督促李天佑的根本原因。

当然,毛主席也清楚广西匪情具有特殊性,要“抚”也要“剿”,让李天佑一个人支撑全局难免压力太大。于是不久之后,毛主席就给身处困境之中的李天佑派去了“一文一武”两大帮手。

文的是陶铸。

陶铸为人不显山不漏水,但却创造了太多了传奇,号称军中的“大秀才”,担任过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的他,还是李天佑的老上级。

陶铸一到广西,首先就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全面收枪

广西历史上民间枪就多,农民有枪主要是用来自卫,而很多土匪就利用了这一个现象,白天为民,晚上为匪,混迹在人群之中难以分辨。所以不管“民枪”还是“匪枪”都先收了再说,这就可以极大限制土匪武器来源和潜伏范围。

第二、重点剿匪。

要一改以往处处剿、天天打的模式,划定重点剿匪区,一个地方必须全面清剿完成,再将主力转移到下一个区域,简单来说一句话“先各个击破,再一网打尽”。

陶铸定下了总方略,接下来就是执行。与此同时,毛主席也电令驻扎在湖南的第21兵团南下,协助广西军区剿匪,将剿匪的兵力增至2个兵团、17个师零1个团,近20万人。

21兵团的到来,让李天佑又惊又喜,因为21兵团的政委唐天际是他当年在红5师的老战友,而兵团司令更是他的一位“老对头”,这也是毛主席给李天佑派来的第二位帮手—陈明仁。

三、昔日对手,如今战友

李天佑和陈明仁的渊源,还要追溯到那场著名的四平之战。

1939年,担任八路军343旅代旅长李天佑因伤前往苏联就医,并在之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直到1944年春天才回到延安。经过一番历练,回归战场的李天佑也是踌躇满志,而当时的战局正好就给了他一个一展拳脚的机会。

1947年夏,东北民主联军在夏季攻势中取得辉煌战果,并把整场战役的收官之战选在了东北中部的要塞四平。刚刚调任第1纵队司令员的李天佑被任命为攻城总指挥,以1纵、西满3个独立师,6纵17师,总部直属炮兵5个营攻打四平。

按照事前估计,这次攻打四平准备充分,且四平守军只有2个残缺不全的师,再加上部分战斗力不强的地方部队,我军兵力占优,应不会遇到太大阻力。但战斗打响后,形势走向却非常微妙。

6月11日,1纵扫清四平外围战斗,14日,对四平发起总攻。然而面对敌人的核心阵地,攻城兵团全线受阻,无法继续推进。1纵、西满纵队由于伤亡过大,被迫撤出四平,李天佑无奈只能动用了作为预备队17师,但仍然无法突破防线。随着敌人援军的到达,攻城兵团只能撤离。

四平一战,李天佑为攻坚战这个课目交足了学费,他也牢牢记住了四平守将陈明仁的名字。

1948年3月,吸取教训的李天佑再次领命攻打四平,仅用23个小时就拿下了四平城,唯一可惜的是陈明仁此时正在南京坐“冷板凳”,他没有机会直接和老对手报了这一箭之仇。此时的李天佑也怎么都不会想到,他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再次交手的陈明仁,再次见面的时候双方竟然成了并肩作战的搭档。

陈明仁身上有三个特点:

一、勇

黄埔一期毕业后,陈明仁参加东征,曾亲率敢死队最先攻上惠州城楼,一战成名,被誉为“黄埔旗帜”,庆功会上独享三番号鸣枪致敬。远征军时期,已经升任军长的陈明仁率部血战回龙山,再次组织敢死队冲锋,并放言“拿不下回龙山,我就死在山头上”。

二、智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陈明仁的战绩都非常出色,远远优于一众同僚。更为可贵的是,陈明仁指挥作战从不莽冲莽打,非常讲究战略战术。血战昆仑关,他巧布口袋阵歼灭日军1000余人;主攻回龙山,他又针对日军崇尚武士道、顽固死守的特点,实行包围作战各个击破,以密集火力消灭日军有生力量,最终攻克日军号称坚不可摧的回龙山要塞,威振中外。

三、正

陈明仁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麾下的士兵有困难,他仗义执言,谁都敢顶撞,部下犯了错,他也是一力承担,因此屡遭冷落和闲置。1949年陈明仁和程潜一道在湖南和平起义,也是因为看透了身后腐朽的势力,希望百姓免遭战火。

毛主席派陈明仁去广西,主要是看中他的能力,其次也想给李天佑用上一出激将法。主席曾对身边的人解释说: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我偏要让这两只老虎上一座山,只要这对冤家变成了亲家,广西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在南宁,李天佑第一次面对面的见到了陈明仁,他主动握住这位昔日冤家的手,直爽地说到:

“都是老相识了,我们缘分不浅,这次我们好好合作一回!”

陈明仁也是快人快语:

“天不由人,几年前我们还兵戎相见,没想到今天有幸在李司令麾下效劳,陈某一定尽力。”

相逢一笑泯恩仇,李天佑和陈明仁两大名将合镇西南,意味着那些顽匪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很快,李天佑亲赴一线,在桂东南、瑶山指挥剿匪,一系列剿匪行动一次比一次更猛、更狠,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剿灭了38000多名土匪。

另一边,陈明仁在桂西南的剿匪行动也搞得风生水起。陈明仁在西南一带和旧军队中向来威望很高,那些潜藏在山林中的残兵败将得知领兵围剿他们的是陈明仁时,斗志全无,纷纷缴枪投降,不愿再战。

到1951年4月,广西的匪患被基本肃清。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也是军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昔日对手,如今战友,冤家变亲家,李天佑和陈明仁别样的友谊,给西南大地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安宁。

43 阅读:10703
评论列表
  • 2022-11-19 11:09

    向开国将帅士兵们致敬!

青史佐酒

简介:深耕军史,还原真实的1931—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