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剧!它当年能过审就很绝...

龙腾霸图娱乐 2023-01-23 18:42:11

“一有钱就全变,历来如此。”

“我们刊物办得不好,主要就是风气不正,当务之急是整风。”

“他主动报名做志愿,是为了肆无忌惮地呲儿人,享受一朝权在手的快感。”

“这人啊,骨子里都跟剥削阶级有关系。一遇着机会,一个比一个狠。”

“你知道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八年么?汉奸!汉奸太多。”

你能想象么,这些词儿不是出现在某部小众电影里,或者某部禁片里。

而是出现在一部万人空巷的热门电视剧里。

当年不知多少国人守在电视机前追剧,那些直抒胸臆、挑战传统的“金句格言”也迅速流传。

它就是1992年的经典情景喜剧,一部可以让你在观看时截下无数张台词截图的国产顶尖神剧:

《编辑部的故事》

先回到1991年。

当时《渴望》已经火遍南北,时任策划的郑晓龙,也就是后来《甄嬛传》的导演,被要求抓紧再拍一部剧。

于是,他找来王朔、马未都等编剧,想换个口味攒一喜剧。

但起初大家写的五花八门风格不统一,只有王朔的几集还算合适,后来冯小刚也加入。

他模仿到了王朔语言的精髓,最终两人合作完成了绝大部分脚本,取名就叫《编辑部的故事》。

自认骨子里严肃,但现实里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严肃对待的王朔,特意塑造了一班搞杂志的文人。

借他们的眼和嘴,反映90年代初的社会百态,拿各种现实问题开涮。

编辑部里共有6个主要角色,每个人都代表了当时典型的一类人。

包括老干部作派的杂志社主编老陈。

一生勤恳谨慎的老编辑刘书友。

开口闭口谈党政思想的牛大姐。

负责拉广告的精明人余德利。

贫嘴的年轻摄影师李东宝。

以及爱时髦的女记者戈玲。

剧中杂志的名称也很有意思,叫《人间指南》,意为给世人指点迷津。

所以我们在25集的剧情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了各种或啼笑皆非或辛辣讽刺或无奈无力的人间万象。

《编辑部的故事》以单集或两集的篇幅讲一个故事,视角庞杂。

有拌嘴逗乐、有家长里短、有国计民生,甚至还有小行星撞地球、人工智能等前沿话题。

不过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单元故事,还要属三类。

第一类,是关于新旧两代人的。

编辑部的6个成员里,牛大姐和老刘是上一代的典型,冬宝和戈玲是新一代的代表,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观念冲突。

牛大姐是典型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也是机关单位中常见的一种形象,亲历过红色岁月,也经受过WenGe批斗,但始终一颗红心。

她处处讲政治谈思想,对工作时时上纲上线,动不动就说当编辑首先要有政治意识。

对上级尽说好话,对年轻一辈则是各种看不上。

在竞选主编的故事里,她就认为刊物办得不好就是因为风气不对,“当务之急是整风,端正思想”。

冬宝眼看着她要把《人间指南》的变成宣传阵地,忙反问一句:

停停,牛大姐,您办的是《革命指南》吧?

平时工作时,牛大姐也是革命话语挂嘴边,“我们那会没加班费,全凭一股子革命干劲儿”;

还认为没有远大抱负、混日子的人才会去歌厅,“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已经嗖嗖地飞出来了。”

这让有着一点小资情调的戈玲反感,所以会“客客气气”地回一句:

年轻一代有年轻一代的乐趣,并非都叫没有追求、混日子。

带着厚镜片、穿着套袖的老编辑老刘没有牛大姐那么惹年轻人厌。

可也有着迂腐、“精明”、爱推卸责任、爱占小便宜的特点。

剧中虽没有具体交代他的过去,但只言片语中能知道他是因为经历了多次政治斗争才那么小心谨慎、见风使舵,以至于显得虚伪和自相矛盾。

老刘几十年来老老实实地做着一名编辑,日常生活很抠门,发年货时也爱占点便宜。

但面对这样一位受过苦难的前辈,编辑部的年轻人也很理解,所以平时基本不会与他拌嘴。

通过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反讽旧一套的革命思想外,剧中的第二类故事则大多离不开对“钱”的讨论。

比如编辑部的广告业务员余德利,名字就是取的谐音,余德利即“我得利”。

每天梳着大背头、夹着公文包的他,脑袋里想的就是钱,信奉:

知识分子不拿钱托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在那个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年代里,余德利是“头脑活泛”的那批人的代表。

他八面玲玲交际甚广,为了多拉广告多增收,也时常犯一些错误、闹一些笑话。

比如有轮胎和尿素广告想在杂志上做广告,原本不合适,但在形式上打打擦边球就可以。

“找几个二三流影视女演员,穿个三点式一坐。别看她们人五人六的,都一样,都是能为了仨瓜俩枣载歌载舞的主儿。”

国产家电兴起后,有不少厂商急功近利地推销自产的劣质产品,有一家天泉电冰箱就找上了余德利。

推销员吹嘘他们产的冰箱能制冷、能当衣柜橱柜和空调,但送给编辑部试用的那台,却没几天就发出刺耳噪音。

为此厂商竟然狡辩称这声音是专为机关单位设计的,可以缓解沉闷气氛;

还恬不知耻地说“我这冰箱制冷是有点问题,也有点噪音,可不耽误您当柜子使啊。您们自己注意点,别让亲戚买,其他人,管他呢!”

直到后来实在是丢脸面,推销员才承认:

我也是无奈,都黑着心搞,不黑心我就挣不到钱。

一语道破当时的假冒伪劣家电乱象。

在李诚儒客串的《侵权之争》故事中,他饰演的职业骗子以办一场晚会为名骗到了杂志社公章进行融资。

刚开始面子工程做得足,还找来群演假装节目筹备,中途就突然卷钱消失,并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因为懂得钻空子的他把法人、法人行为和个人行为之类的概念摸得门儿清。

人家愣是既骗了财还占了理,并大言不惭地承认:

什么理想,信念,前途,高尚的情操,现在没人信了。

这让一向钻钱眼里的余德利都叹道:他妈的还有这种事!

在《寻子记》故事中,一名年迈的台湾老兵归乡寻子,在杂志上登出后竟一下引来几十人认亲。

原来,这些人是听小道消息说老兵此番归乡带回了不少钱财,为了占这财产索性纷纷装儿子。

为了符合寻人启事里的描述,他们都在脸上点了一颗假痣,有人连夜赶来、有人为了“演技过关”,还特意在门外声情并茂地练习,试图博得老人的同情。

当老兵找到亲生儿子后,那些人还不肯走。

编辑们灵机一动想出一招,说老人的钱昨天不小心丢了,现在连住店吃饭都是问题,结果就一哄而散了。

而第三类让人印象很深的故事,是关于权力和人际的。

其中有一集叫《一朝权在手》,讲的是北京市为缓解交通拥挤而号召各单位出一名志愿者。

平日里喜欢偷闲的李冬宝主动报名做了交通协调员。

原来,在杂志社里只是个小编辑的他,之所以大热天甘愿待在马路上,是为了尝一下管人的滋味。

戈玲的一句话点得够透彻:

他是为了可以肆无忌惮的呲儿人,享受一朝权在手的快感。

想想,李冬宝的可爱,在这一集里则呈现了可怕的一面。

熟人社会、饭桌文化也是编剧们有意嘲讽的。

在《吃不消》的故事里,一个名叫张明高的作家写的文章被两家杂志社同时看上,这名作家为了多赚点钱就打起歪主意——一稿两投。

于是两家杂志社开始抢稿,为了拉拢,你一回我一回地请这名作家公款吃喝,相互攀比。

余德利认为“光拿嘴填乎人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双方又提出提高稿酬、包旅游等优惠条件。

他们也没办法,都是被社会风气逼得。

这名缺乏职业素养的作家就这样坐收渔翁之利,以至于得意地说:

当个小人啊,真快活。

在《有人好办事》故事里,编剧们讽刺了一把托人办事的歪风。

一女作者写了篇水平很低的言情小说《春梦》,为了能发表,她的一个信奉“办事就得托人”的朋友把编辑部的所有人都托了个遍。

不过一些托到的关系也实在好笑,比如戈玲的二姐的孩子的托儿所的阿姨,甚至连80岁的杂志社看门老大爷都没放过。

以上嬉笑怒骂的故事,仅凭文字当然无法还原,有兴趣的可以趁着假期重温一下原片。

如今再看《编辑部的故事》,会感慨那时的“真”。

会羡慕那时的创作者可以如此真性情地批判或抒发,观众也可以从中得到宣泄和共情。

因为故事里的人和事,与真实人生是多么接近。

它是以讽刺和批判为基调,对人性和人生也会有怀疑。

比如在《人工智能》单元里,编剧将人与机器人做比较,借角色说出“没听说除了人还有第二个这么恶劣的种”。

还比如张国立在剧中演的那个“躺平”的、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年轻人所说的:

这人生的路,怎么那么难走啊。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

忠厚人家说你傻,精明点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

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儿,这也叫活着?

可整部剧从头到尾不失幽默轻松、乐观希望,这是一种面对不完美现状的镇定与宽容、理解,不粉饰太平,不回避问题。

你也能感受到那时的创作者和观众对未来有所相信、内心仍存一份天真。

他们会说“人生不是一苦瓜子,光苦没有甜”,他们的讽刺不是为了推倒什么,而是让现状变好、让人心变善。

这样坦诚的创作和令大众共情的家长里短,三十年后倒开始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成为敏感和禁忌。

想想,也是一种荒唐和无奈吧。

又想起贾樟柯曾说的,用影像去关心普通人,首先就要尊重世俗生活。

是世俗,就有美有丑,更有棱角与毛躁,接受它们并展现它们,没什么不好,也没那么可怕。

往期文章:14年了,它依然没对手

37 阅读:10073
评论列表
  • 2023-01-30 13:40

    差点忘了,80年代到90前期真是百花齐放

    用户10xxx68 回复:
    瞎说。从90始以后就剩一朵霸王花鸟。
    清惊隐士 回复:
    现在的大片尽是正确的黑色皮肤了
  • 2023-01-28 11:27

    我看了十遍[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3-01-30 09:02

    张国立轻时比他儿子帅多了[呲牙笑]

  • 2023-01-30 21:54

    这才是国内室内情景喜剧的鼻祖,我爱我家就是学他的,不过多了一个背景笑声

  • 2023-02-02 20:27

    “还想葛玲吗?”“葛玲是谁?”双汇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同人的魅力

  • 2023-01-30 13:52

    那时葛大爷还有头发的。

  • 2023-01-29 19:04

    当时他们真瘦真年轻啊

  • 2023-03-05 19:43

    葛玲那时候还不让人讨厌。

  • 2023-03-15 06:57

    那时物质生活不丰富,允许大家在精神层面上撒个野,现在生活多好,要啥有啥,没事就去打游戏吧,思想上还是要统一起来。

  • 2023-01-29 15:53

    [赞]

  • 2023-01-30 18:48

    宗宝真配不上葛玲

    我是你的朋友 回复:
    别人叫冬宝
  • 2023-03-29 21:30

    现在都是啥玩意,住着复式楼,背着名牌包,脸都一个样,几级过去分不清谁是谁。看个乐呵

  • 2023-01-30 12:51

    那会审的本来就比较松

    Frost Nova 回复:
    现在能写这样剧本的~~~找不出来啦[吃瓜][吃瓜]
  • 2023-04-17 20:46

    老牛那就是zao反派的残余~~~[吃瓜][吃瓜][吃瓜]

  • 2023-02-07 21:30

    本色出演! 小人想学野兽,最后就是成为一群玩物!当然,倡优也是要在寄主身上吸血的。

  • 2023-03-11 14:12

    王朔的语言魅力

  • 2023-02-01 10:25

    当时烦死牛大姐了[笑着哭]

  • 2023-02-07 10:58

    思想大解放的年代

  • 2023-03-22 21:35

    好剧

  • 2023-03-24 10:27

    那时思想比现在开放

龙腾霸图娱乐

简介:电影我帮你们,拒绝垃圾片,选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