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85高校录取为研究生却不报到?你们放弃的,是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追美剧学英文 2024-04-15 11:36:44

如今,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已经接近300万,而研究生录取率也就大约25%,竞争是十分激励的。能够被985高校录取,就更加难得了,因为考上这些学校不仅难度大,也是学生能力强的体现。但是,从每年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入学率来看,多数学校遇到了被录取的研究生没有去报到的情况。

研究生弃学并不少见

近年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考研的竞争也比高考更加激烈,但研究生被录取之后弃学的情况,却也屡见不鲜。2019年,被湖南大学录取后放弃入学的研究生多达69名。2018年的时候,放弃湖南大学入学资格的研究生也有62名,华中农业大学25名,中国政法大学42名,陕西师范大学103名……

学生没有按时到学校报到,学校也按照规定取消了相关学生的入学资格。这些学校步不乏国内的名校,包括不少“985工程”学校。由此可见,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录取工作中,并不是一件很值得惊讶的事情。

放弃入学就是失信?

按理来说,近年来,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一旦被自己满意的学校、专业录取,是不会轻易放弃机会的。但事实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放弃入学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学校或专业不好,除了不少学校的“985工程”的名校之外,专业方面也有法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热门或优势专业、学院。

然而,这些学生所放弃的,却是其他考生求之不得的机会。国家每年计划招生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名额,都是按找教育部制定的指标来完成的。学校按照既定的名额择优录取,也就意味着会淘汰掉许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录取后不入学,就造成了招生计划的浪费。

每个学生为了考上研究生,都会付出巨大的努力,不仅要长时间进行备考,同时也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选择和关注相关事宜。因此,对于临近被录取,而被那些正式被录取的学生挤下来的考生,就显得十分遗憾。也正因如此,有些人提出,被录取而不就读的行为是不诚信的表现,应该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真的应该如此吗?

放弃就读各有原因

填报志愿是考生与高校之间的一种约定,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并没有要求学生一旦收到通知就必须去上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去读书,其根源并不是诚信问题造成的。客观地讲,考生被录取后不去报到入学,原因各有不同。

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只能选择一所高校和一个专业,被录取的未必就是自己最心仪的选择。放弃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有了更合适、更理想的选择。部分大学的公示也可以看出,湖南大学的公示提到,有些考试最终选择出国、工作而放弃入学资格,也是情有可原。这是学生的选择,理应得到尊重。

至于被录取的学生放弃了入学,空出来的名额却没有办法再进行补录,从一定程度上看,也是当前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不能完全由学生来承担。因为考生没有被录取后没有去就读就列入失信名单,其理由也是不充分的。

解决:平等的招生方案

事实上,被录取的学生没去入学的情况,在世界名校也十分普遍。例如,2017年,哈佛大学入学人数仅占录取人数的82.8%,斯坦福大学则为81.8%,数百名被录取后没有去入学。

考生申请美国的高校,可以同时做出多个申请,也可能同时收到多份录取通知书,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最终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也就是说,研究生的录取,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有权选择考生,考生也有权选择高校。或许,这是国内的招生制度可以借鉴的地方。

要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学生录取后不去就读的矛盾,或许更应该从建立平台的招生方案入手。尽量让学生能够和招生机构之间更加平等地进行相互选择,让最终录取的结果符合考生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也尽可能减少招生资源的浪费。

0 阅读:1

追美剧学英文

简介:昔日的老师演绎成圣洁的荷,一年四季,袅袅娜娜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