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重庆凭啥击败西安成为陪都?除了地理位置,更有资源优势

妙之评过去 2024-05-09 17:16:42

在抗战期间,随着南京保卫战的结束,国民政府法定的首都被日军攻陷。为此老蒋只能将首都从南京迁移到武汉,1938年后随着武汉的陷落,老蒋又再次被迫选择将重庆作为陪都,而这一呆就是7年。但如果将视角定位在那个年代的话,可供老蒋定做陪都的城市可不少,比如成都、昆明,以及呼声最高的西京——西安。

作为十三古都的西安,怎么看都比没有底蕴的山城重庆,更加合适。

那么,为何老蒋选择将陪都定位到重庆,而不是西安呢?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看一下,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重庆和西安的陪都之争。

重庆VS西安,谁才是国民政府的陪都

陪都西安,优劣势明显

其实,老蒋在抗战一开始,就没打算在东南抵抗多久,在靠海、而且满是平原的长三角地区,想要和日军决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南京陷落也是早晚的事。

而找首都备胎的计划,也早在全面抗战前就开始。

1931年,随着在上海的一二八抗战爆发, 南京周边也成为战区,国民政府的就有迁都洛阳的想法,可当时洛阳毕竟是个小地方,经济和战略位置并不算发达,只是权宜之选。

1932年,上海的战役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收场,针对于南京鸡肋的位置,老蒋决定成立的“陪都委员会”,物色新的陪都。

而在各大候选名单中,当时的西安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

民国时期的西安,规模还是很大

西安作为陪都的优势很明显。

首先,那就是城市的底蕴。

按照老西安的说法,在市区随便一铲子下去都是文物,作为的十三朝古都,这里的文化和城市底蕴都很足,整个城市也有一种厚重感,对于自诩饱读诗书的国民政府的要员们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汲取文化养分的天然行政办公所。

再者,就是西安独特的位置。

在抗战爆发之后,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和为渭河平原之上,平原地区能让西安城市有无心扩展的可能,这一点尤为重要,要知道作为陪都,将来将会迁入大量人口和相关服务于陪都和全国抗战的行政和军事机关,就意味着更多的土地和建筑使用率。

在这一点上,在抗战中拥挤不堪的重庆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西安周边都是平原,利于城市扩容

最后,就是西安的经济情况。

西安一直都是西北地区绝对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农业和工业经济发达,长期以来都是作为中央政权西北军政中心位置。

在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指定的直辖市里面,西安市是唯一入选的西北城市,其他几个城市皆为像天津、上海、青岛这样的大城市,或者北平(华北)和汉口(中南)这样区域核心城市。

追溯到清代陕甘总督府(乾隆年间设立在兰州)、民国时期陕西省省会,都设立于西安,在近代以后,西安一直就是山西和西北的龙头老大,老蒋将陪都定位在西北,肯定要考虑经济因素,大西安自然毫无疑问当选。

民国时期规划齐整的西安城市鸟瞰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人家老蒋自然也知道。

于是在1932年之后,新成立的委员会,就开始为西安作为陪都,进行各种规划和建设。

1932年3月,通过《国民政府确定行都与陪都决议案》,决议通过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

1932年11月,决定以“西京市之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划为西京,实际上从法理上准备将西安打造成陪都。

而且为了改善当时西安的环境,老蒋还加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西安进行改造。

30年代在西安度假的老蒋和蒋夫人

比如,在基建方面。

从1935年到1938年。3年的时间内,负责西京筹备的委员会在在线的市郊大规模建设5米宽以上的省级公路,先后完成了汤峪路、仓颉路等二十条公路,其总长度达到了180公里以上,如果算上桥梁等单位长度,以及其他小型公路,总里程可达到350公里以上。

而且为了增强市容,增加西安市区的绿化率,委员会还栽种了将近20000株大型如杨柳在内的树种。

当时的西安是普遍缺水,为了增加未来增加的人口,以及各种在陪都的机构用水问题,委员会还派专人对大峪、库峪、汤峪等河水入城可能性展开了测量工作。

民国时期西安近郊的道路图

可正当西京委员会在西安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时候,1837年淞沪会战爆发,到了1937年11月,老蒋正式宣布重庆为国民政府指定陪都,从1932年以来投入大量人力西安建设也即将入休止符。

那么很多人会问,为何老蒋苦心经营了5年的西安,却不如他之前都没去过几次的山城重庆。

重庆PK西安,各指标完胜

老蒋之所以选择重庆作为陪都,自然也是有很多客观因素考量在里面的。

而如果我们将重庆和西安在各项指标上对比的话,可以发现两者的关系更像是——“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重庆完全在各项指标上,counter西安。

抗战期间,繁华的重庆街道

雨田君将这些因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点,就是地理位置

单纯的地理位置上看,西安市易攻难守,而重庆则是易守难攻。

1937年11月的时候,太原会战已经结束,整个山西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沦陷区。

而和山西相隔黄河的陕西自然也要成为日军进攻的目标,事实上在抗战中,日军曾多次的组织中小规模的强渡黄河战术,但都被我八路军在陕北以及胡宗南集团在陕南击败。而日军渡河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守军顽强抵抗,再加上抗战期间黄河都没大规模结过冰,有防守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日军投入的规模很有限,最大的一次仅仅是集结1个师团。

抗战期间,日军多次想要渡过黄河

可真的把西安定位为陪都,那对于日军来说这个重要性就不一样了,肯定要集中军一级单位以及大量空中和陆军海战队进行援助,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黄河防线肯定很难挡得住,而日军一旦渡过黄河,仅靠一个潼关压根就守不住日军,一旦潼关被破,西安也就危险了。

因此,西安太过于靠近前线,导致其作为陪都容错率太低了。

西安和重庆与前线的距离,显然重庆更安全

而重庆和西安相比恰恰相反,虽然重庆也有长江天险。实际上长江在重庆到宜昌段都很多暗礁和湍急的水域,易守难攻,这可比黄河防御强太多。

但重庆他不光光靠长江的“天险”。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发现,日军想要进攻重庆,简直比西天取经还难。日军在抗战中,曾想过多种进攻重庆的计划和作战,皆是以失败告终。

当时想要进入重庆,有三条路:

第一条,按照日军五号作战计划从北路进攻,日军得先占领陕西,然后沿着汉中谷地,再走打吧山脉,这条路都是高山,不利于大兵团机械化行军;

第二条,和日军11军一样,从中路直取,那就更难了,他们先要击败国军最强的两个战区——第六和第九战区,然后沿着湘西好鄂西山地,走宜昌、恩施等山地进攻重庆;

第三条,像豫湘桂那样迂回包抄重庆,他们要的先占领广西和贵州,这里的喀斯特地貌简直就是日军的噩梦……

抗战期间,日军曾多次想要从这三条路进攻重庆

所以,重庆地处西南腹地,相较于西安而言要远离战场,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日军和重庆之间,起码相差数千公里,而在这个距离段,要么国军驻扎重兵,要么地势太惊险,让日军很难轻松突击……

第二,就是交通环境

陪都作为替代的首都,就是要居中协调,起码要在交通上四通八达,在这一点上西安差了重庆不止一点半点。

封闭的西安,往北是黄土高原、往南是秦岭和大巴山,往西是六盘山和祁连山脉,往东则是黄河

在交通上,以抗战中期为例,重庆到西安、南宁、昆明以及长沙,这四个方其实距离都是大差不差,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陪都重庆需要的是一个和各战区进行有效沟通,统领抗战,起到一个“中心作用”。

而西安却孤悬在长江以北,他离开南宁、桂林、贵阳等一众西南城市数千里远,长久下去不利于领导西南地区的抗日力量,很难起到统领全国的的作用。

还有一点,就是西安的位于关中平原,南面就是秦岭,是一个封闭的地方,这就导致南方的物资很难运输到位,西面又有黄河天堑,运输乏力。但重庆可不同,他的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往东出两湖,往南可以去云贵。

这就让重庆很多物资或者其他渠道去往重庆的物资运输就很便利,对内外输血也方便。

水运发达的重庆

第三.老蒋的战略决策考量

其实,重庆和西安之争,也是代表着国民政府内部的西南、西北之争。

老蒋本身就是南方革命党出来的,靠着东南半壁起家的,在1937年的时候,他就陆续将东南沿海以及武汉的一些工厂、军工企业通过航运安置在山城重庆,同样而一起过来的还有东南的乡绅,国民政府内人士以及文化界人士,大多数是南方人,同时在华北沦陷之后很多文化界的人士也将迁移的目的地放在了西南。

所以在当时重庆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地区,相对而言,西安仅仅是西北的中心,老蒋既然要统一战线,自然也要选择西安。

在当时西南的经济实力,人口、战略纵深都比苦寒之地的西北强太多了。

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老蒋在西南和西北之间,会选择哪个

在重庆受到各界人士欢迎的老蒋

而且从国军内部派系关系上来讲,老蒋也更倾向于西南。

1930年的中原大战,老蒋就是跟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阎老西的晋绥军打,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又被东北军的张公子和陕军的杨虎城扣押,所以西安算是老蒋的伤心地,假如真的去了西安自己真的会被阎老西、以及陕军和东北军残部包围。

更为重要的是陕北和山西还有大量的我八路军部队,老蒋自然不愿意去。

在西安受到张公子等人“欢迎”的老蒋

而西南恰恰相反,在红军时期,老蒋驱狼吞虎,迫使红军长征后,他吞并了两湖,在贵州拿下王家烈,至于四川虽然兵多,但都是草头王,对中央军威胁也不大,广西的李宗仁和云南的龙云,也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自然也不足为惧。

因此,无论是从交通、环境、以及抗战统一战线和安全性考量,老蒋都会选择重庆而非西安……

0 阅读:48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