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诗词里的故事四:知误会前番书语。

南柯本人 2023-05-04 16:27:13

毛泽东是从一介书生成长起来的战略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毛泽东诗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后一个高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桥梁。

毛泽东的诗词,比李白的浪漫多了几分现实色彩;比辛弃疾的豪放多了几分气定神闲;比苏轼的豁达多了几分坚定意志;比李清照的婉约多了几分真情实感。

毛泽东与杨开慧

他有战略家的眼光,也有革命家的情怀,他的诗词既可以评说春秋、谈古论今,也可以表现儿女情长、相思绵绵。这种情思完整地现体在毛泽东以词为信,给妻子杨开慧写的情真意切的《贺新郎·别友》上。词的全文如下: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写于1923年底,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已结婚3年,住在长沙,第二个儿子毛岸青刚满月。毛泽东奉中央通知要离开长沙,先去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临行前,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婉约缠绵又豪放抒情的《贺新郎·别友》。

全词围绕“别”字展开,从挥手告别、依依惜别写到别后相思,字字千斤,脉络分明。词中还有一个“恨”字,这是作者以“恨”写“爱”,手法高妙,又很接地气。夫妻之间的爱之深和恨之切,正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正如唐代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所写:“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骄杨颂雕塑

词中有一句“知误会、前番书语”,说的是作者曾抄写了唐代诗人元稹诗《菟丝》中的诗句“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送给杨开慧,引起了杨开慧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菟丝子是一种黄色的草本植物,只有茎,野生菟丝子常见于平原、荒地、坟头、地边以及豆科、菊科、寥科、蘸科等植物地内。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从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

菟丝子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象征。《古诗十九首》中有云:“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展现了新婚夫妇就好像是菟丝和女萝,缠绵如蜜一样甜腻的场景。

但菟丝子不止于言情,元稹的《菟丝》诗就意在言志。人生除了爱情,还有生活,“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人不能一直依靠别人,不自强,不努力,事事依赖别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菟丝子

毛泽东把元稹这首诗抄送给妻子,也许是包含了言情和言志双重意思,或许妻子杨开慧却单纯理解成了后者,因此才产生了一些误会。在即将与妻儿别离远行的时候,作者主动将此事说出来,并表示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已经过去,他们夫妻是真正的人间知己。

误会消除,杨开慧全身心地支持丈夫从事伟大的革命事业,可谓是难得的红颜知己,革命的伴侣。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