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劳动节?有,还不止一个!

十九嘚吧嘚 2024-04-29 17:31:41

还有一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但你知道吗?我国古代也有自己的劳动节,而且有五个,它们分别是:农历二月二、清明、谷雨、农历七月七、农历九月九。因为古代以农为本,所以劳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述周武王在二月二率文武百官亲耕;唐代皇帝还会亲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农民则要在农具上绑上显示喜庆的红绸布下地播种。

不过现在的劳动节,是大家放松游玩的日子。那你知道,在古代劳动节,古人都会忙什么吗?

《帝王世纪》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意思就是各部落首领每年都要“御驾亲耕”,以示重视。西周周武王在位时,每年二月二都会率文武百官亲自躬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不过,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是在唐朝时期。此时的皇帝,依然会率领百官至田间劳作,即使只是象征性的动动锄头。宋元时期,劳动节含义再一次扩大,又有“花朝节”“踏青节”之称。之后的清朝,不止皇帝亲自耕种,还出台政策,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给予劳动者福利。

此外,古代在劳动节时,还有抢神牛的传统,各地区官府百姓们一起,把当作祭品的泥牛敲碎,让农民们去争抢。相传,谁抢到了这些泥块并放置家中田地,寓意这一年会有好收成。

除了二月二,清明、谷雨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劳动节”。因为这两个节气特别适合劳作播种,所以古代侗族地区,有着“清明下旱种,谷雨撒迟秧”的生产习俗。另外,侗族在清明前后还会在撒种时捋几根鸡或鸭的羽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上插入田中,以保佑秧苗顺利成长;也会在播种时于田边点香烧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而七月七虽说是乞巧节,但这个时间也是农田生长的重要时期,所以农民通常白天给农田浇水施肥,晚上才会去过乞巧节。

经过一整年的劳作,九月九大抵是结束劳作的重要日子。《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意思就是要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之后草木逐渐凋零,劳动人民全家可以出游来过节,不过前提是这一年的收成要不错。

综上所述,古代虽然劳动节很多,但最重要还是春耕的二月二、秋收的九月九,而且主要活动依旧是祭天、祭祖和劳作,这也体现了古代以农为本的生活理念。

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供参考~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