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节约的那些事

向小生 2022-06-20 13:37:59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马具,同其他马具衔、镳、当卢、同泡等一样,作为颊带、项带、咽带、鼻带和额带的连接点。“节约”套在绳带上时就犹如一个竹节连接主杆枝叶一般。马具“节约”是竹节“节约”的借用,而其他众多的词义便又由此进一步变化。

《汉书·辛庆忌传》中辛庆忌平日言行举止恭敬谦逊,饮食穿戴很节俭,但唯一喜欢的就是车马,标识很醒目,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就像现在的人喜欢车一样,把车子当做自己的第二个老婆。)

《墨子·节葬》中大肆批判古代帝王厚葬逝者,劳民伤财所以摒弃周代厚葬的习俗,改倡夏代节葬的风尚。超前的现代观,很符合如今节俭丧仪的社会习俗。

像历史上关于节约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给地主放过牛,做过和尚,当过乞丐,父母和大哥是被饿死的,从小吃过各种苦的人,才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

明初建时期,朱元璋崇尚节俭。一天,他退朝时见两个太监穿着朝靴在雨中行走,便把他们召来训斥:“靴子虽不珍贵,但都是民脂民膏,况且做起来也不易,你们为什么不爱惜,竟如此任意糟蹋!当即下令打他们板子。他又对侍臣说:“曾听说元世祖开国初见到侍臣穿镂花靴子,就训斥他们,说那是废物劳人!这话说得很好。人历经艰难,就懂得节俭;如习惯于富贵,就没有不奢侈的。”因而下令今后上朝如遇雨雪,都可以穿雨衣。

/明·陆釴《贤识录》:三年十月丁巳,朝退,雨。有二内使乾靴行雨中,上见召责之曰:“靴虽微,皆出自民膏民脂,为此非旦夕可成,汝何不爱惜,乃暴殄如此!”令左右杖之。谓侍臣曰:“尝闻元世祖初年见侍臣有着花靴者责之曰:汝将完好皮为此,岂不废物劳人。此意诚佳,大抵为人尝历艰难,则自然节俭,若习见富贵,未有不奢靡者也。”因敕百官自今入朝遇雨雪皆许服雨衣。

1924年来自世界各地的29个国家参加了在 意大利 米兰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储蓄银行大会nternational Savings Bank Congress),会议的最后一天(10月31日),意大利教授Filippo Ravizza倡议大会的最后一天为“国际节能日”,之后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创立一个致力于促进全世界共同 勤俭节约的“ 世界勤俭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6年世界人口现状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并且该年会达到65.6亿。仅就地球资源消耗来说,人类也必须做到勤俭节约。因而确立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

民以食为天。但如果浪费,将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场杜绝浪费行动,就是上自中央下到地方大力倡建节约型社会的缩影。节约型社会,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风尚。确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全体中国人从最基本的“吃”做起。要彻底根除“餐桌浪费”,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铲除盲目攀比、讲究“面子”的畸形消费文化土壤,树立节约用餐、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创新风。

有调查表明,普通餐馆一桌饭菜一般至少会剩下10%甚至更多,一家餐馆平均每天就要倒掉50公斤剩饭菜。这样算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费就高达600亿元!2005年6月份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的餐饮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拒绝浪费的宣言行动。有的“吃完有奖”,有的“吃剩受罚”。

北京餐饮业提出了“均衡饮食,重质适量,菜打包,减少垃圾”的新理念,吃光所购食物的顾客,饭店还有优惠。北京的一些经营自助餐的饭馆和餐厅,还在醒目位置设立了提倡节约的“温馨提示”;上海有餐馆在餐桌上摆放着一块红色的提示卡,上面醒目地写着“如浪费在250克以上,加收餐价30℅”;济南232家餐饮店响亮提出“顾客打包有理,酒店深表谢意”的餐桌新口号,引导顾客适量、适度点菜,提倡、鼓励顾客“打包”,以减少和杜绝“餐桌浪费”;重庆市餐饮商会向全市餐饮网点、酒楼、酒店、宾馆发出倡议:为消费者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帮助消费者避免浪费,建设节约型餐饮经济。

0 阅读:33

向小生

简介:观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