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老百姓熏腊肉污染空气,你集中熏制点就不污染环境了?

青墨断笺 2023-11-23 14:44:38

难以置信!冬天到了,很多地方都有熏制腊肉的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食物保存方式,也是一种寄托乡愁的美食。然而,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却发布通告,称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

这一规定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对和质疑,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熏制腊肉的文化和意义

腊肉是中国腌肉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但在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腊肉的起源和流传的原因,历史上记载的并不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份神秘感和更多的联系。有一种说法是,腊肉的制作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屈原被放逐,他的部下为了给他送食物,就把肉用盐腌制后再熏制,这样就做出了便于携带且容易保存的肉,这个肉就是腊肉。

腊肉能流传至今的原因,一是它已经成为了一道美味独特的菜品,做腊肉的工艺更是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吃腊肉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道风俗传统,每次饭桌上必有一道“腊肉”,它已渐渐成为我们不能割舍的一道风俗传统。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那样: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然而近日,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出台了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的规定,要求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

据了解,这些集中熏制点都是经过审批和备案的,具备一定的设施和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网友的评论和意见

这一规定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争论,很多网友认为,这规定太离谱了,熏制腊肉是我们的习俗文化,你们说熏制腊肉污染空气,那你们的工厂、汽车、烟花不也污染空气吗?你们为什么不禁止它们?

还有网友认为,集中熏制点就是想着法坑骗老百姓的钱。对于网友指控的这种“赚钱”的观点,官方矢口否认,相关工作人员回应说不指望它挣钱,只是为了完成相关部门的环保指标。

这是,有网友指出,先不说集中熏腊肉要收取加工费或材料费,既然说老百姓熏制腊肉会污染空气,难道集中熏制点就不污染环境了?

如果照这么说,那做饭也会污染大气环境,干脆大家都喝西北风算了!

那么集中熏制点真的会如官方所希望的那样,完成相关部门的环保指标吗?

能不能完成任务笔者不知道,不过客观上来说,集中熏制点确实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可以提高熏制的效率和质量,采用标准化的工艺和设备,保证腊制品的安全与卫生。二是可以节约燃料和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实现绿色和低碳的生产。三是可以减少火灾的风险,避免因为私自熏制而引发的火灾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集中熏制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会增加老百姓的经济负担,集中熏制要收取加工费或材料费,对于一些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二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独到的熏制方法,熏出来的口味也不一样,这样集中熏制,可能会影响腊肉口感的多样性。三是会破坏老百姓的文化和情感,熏制腊肉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风情,也是一种寄托乡愁和情感的方式,如果被强制规范和统一,可能会失去它的魅力和意义。

因此有一个“徐甫祥头条号”提议:“这件事情应该分类处置:首先,城市街道应当一律禁止熏制腊肉。其次,对于乡村地区,除了商家大规模及长期熏制腊肉应当到指定地点外,对于农户少量偶尔熏制腊肉,则可以放宽,毕竟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且对于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不管怎么说,这一规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也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和反思。我们不能一味地强制和禁止,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和纵容,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切入点,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尊重老百姓,既要规范行为,又要保留习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享受一个更加美好的冬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2

青墨断笺

简介:看破三千世界,惊醒一夕清梦,分别,然后遗忘,便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