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帽子上都要挂珠帘,不晃眼吗?

追星逐日 2021-11-04 10:38:25

相信看过古装剧的小伙伴们都发现古代皇帝的帽子看起来十分奇怪,不借现今的帽子简单实用,帽沿大的离谱,前后还挂着像“门帘”一般的珠串。这不仅影响晃眼,影响视线,走路幅度过大,还经常会打到自己的脸。为什么历代皇帝还有沿袭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冕旒(miǎn liú)制度。

冕旒制度历史悠久,起源于黄帝时期,到周朝就非常完善了。这样受各朝代皇帝推崇的制度,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所谓的旒就是皇帝帽子上面的小“门帘”,冕就是头上的帽子。旒一共有十二根,每根旒贯穿12块玉珠,而玉珠的颜色也有讲究,排列顺序为:朱、白、苍、黄、玄。冕上一共有12根旒,旒之间都相隔一寸,每根旒长12寸。周朝时期礼仪非常重要,到汉朝时期就没那么繁琐了,头顶十二旒都是白玉串珠。

冕旒制度也非常严格,天子用12旒,每根旒有玉石12颗;公用9旒,每根旒有玉石9颗;侯伯用7旒,每根旒有玉石7颗;子男用5旒,每根旒有玉石5颗。这些其实是根据爵位来划分的,古代爵位制度分为:王、公、侯、伯、子、南。地位不高的人都不能穿戴高等级衣服,不然就是越礼,会受到惩罚的。也就周朝十分中礼,所以这些东西太过繁琐,周朝结束之后旒就慢慢的成了帝王的专属。

难道周朝的冕旒制度只是因为他们重礼仪吗?可想而知,这只是其中的小原因。古代的皇帝走路也需要稳健,不能慌慌张张,如果有失风度,那么旒就会前后晃动,打到自己,这样狼狈的画面,皇帝是不可能让自己的下属看见的。所以要求,天子无论是站还是立,动还是静,都要时刻注意。其次,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这样做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万人之上的天子,本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方方面面都要独特唯一,这也表示别人不能僭越。

冕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蔽明”,这要求身为一位统治者,掌握国家大权,必须能够识大体、有度量,不可“察察为明”,要能够包容细小的不足。皇帝戴上了“帘子”,大臣们很难看到皇帝的面容,古代朝中的大臣们无一不是察言观色的“好手”,康熙曾因为这件事斥责大臣,如果大臣们根据顶头上司的一言一行,来迎合皇帝,那么也是不利于整个王朝的发展与稳定的。

对于这顶“帽子”还有很多小细节,让人称赞。两侧的丝带上各有一颗珠玉,名为“允耳”,来提醒帝王不要听信谗言,我们常说的“允儿不闻”就来自于此。冕冠的顶端有一块冕板,叫“延”。它一般来说是前圆后方,这也象征着古代的天圆地方。

小小的冕冠,浑身上下充满了学问。古代的帝王之道、为君哲学在冠冕上也充分体现出来了。直到今天,冕冠上的一些道理,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应用。

0 阅读:53

追星逐日

简介:揭秘历史,历史资料,历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