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发生战争紧急情况时,三个“应知应会”

府右街二子 2024-02-06 17:54:59

特意选在龙年正月初一撰写并发表此文。

看到持续两年的俄乌冲突,再看到从去年10月爆发的巴以冲突,我想,人们对和平的热爱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遍地狼烟,满目疮痍,炸弹摧毁的建筑物一片废墟,流离失所的人们,失去妈妈的孩子,没了生命迹象的婴幼儿,还有在泥土里寻找食物的儿童。惨不忍睹。

这就是战争,只有夺命的枪弹和惶惶逃命的人群。很多人由此联想: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受过专业指导和训练的普通人,他们该怎么办?

中国有个成语:居安思危。另一个成语也符合此文文意,叫——有备无患。

有人笑我小题大做,大中国,谁敢来犯?那你说,围堵中国不成,他们会怎么做?

防小人不防君子:假如发生战争,普通人有三个“应知应会”需要提前掌握。

一、应急物资准备(包括生活应急包和家庭小药箱)

“生活应急包”清单:

1、可以防风防雨保暖的冲锋衣(人手一件);

2、男女均以长衣长裤为好,内衣裤贴身一套即可(女性准备一条安全裤),鞋子也是一人一双,以轻便软底旅游鞋为好;

3、一只小收音机(断网情况下可收听官方通知);

4、毯子和床单,包括手电、小剪刀、几条小毛巾;

5、食品以“干性”并凸显“高热量、易带、易食”食物为主,以“少而精”为宜。当然,少不了一袋食用盐和一把糖块。别小瞧这几块糖,人们在紧急避险时,饮食不规律极容易引发低血糖,一块糖能救命;

6、一顶可折叠的便携式帐篷和一个小酒精炉、一个小奶锅。

“家庭小药箱”:主要以处理外伤用的酒精、碘酒、纱布、消炎药,以及一些常用药为主。当然,老年人常用的基础药物不可或缺。

不要担心携带食物少,战时有国家为民众提供食物淡水和医疗资源。

二、安置与避险(靠近水源)

确认“战时紧急状态”的公告或通报无误后,身为“一家之长”的主监护人,首先要冷静判断最近距离的避险场所在哪,然后指挥家人带上物资,以最快速度从消防通道离开家,沿着路中间的绿化带向避险场所移动,切记,远离建筑物。

“避险场所”可能是位于“地下”的安防工事,也可能是“帐篷区”,如果一时没有找到避险场所,那就要往空旷的公园跑,而且要靠近水源。

有了临时安身之处后,一家之长要迅速就近找到官方安置区,不要乱了分寸,注意随时收听官方“紧急广播”,战时广播系统会滚动播报相关内容。官方安置区有生活物资保障,可以免费领取。

三、遵守战时平民规则,服务战时社会特需

战时一定有战时秩序,比如“物资发放”包含的“放饭””发放衣物、药物”等等,条件许可,类似大锅饭的热饭热菜按时配给,荤素营养不一定很到位,但是管饱;条件不允许,方便食品也会“如期而至”。这个时候就不要挑三拣四了,战时的第一要素是——活着。

战争爆发时,国家会通过官媒,包括电视台(含战备台)、电台、纸媒,以及新媒体平台发布通告,城市广播系统也会第一时间开通,滚动播报各种“紧急状态时”的公告、通报。

不同于国家平台,城市广播系统主要播报各属地避险场所、临时安置场地位置、战时纪律和一些管制措施。

战时会有各种管制命令发布,比如交通管制,比如灯火管制,比如宵禁管制等等,而这样的临时性管制内容,特定地区特别时期有可能会很频繁。比如交通管制,这在军队调动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管制措施,这可不是一般的“民让军”,而是战时“军事第一优先”的排序。这一点请务必谨记。

最后就是服从官方调度,符合条件的男人和女人,积极参加战时经济恢复,包括秩序维护、保障服务,以及执勤巡逻和反间谍任务。

世事无常,居安思危方能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大的生命权利。

0 阅读:1

府右街二子

简介:喜欢旅游、看书、喝酒、码字、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