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忆|生命书法:灵性的迹化——观“2022金秋北京少儿书法作品展”有感

普慧空间 2023-01-14 16:37:57

“无尽灯——金秋北京2022少儿书法作品展”

主办:北京申伟光美术馆

参展“小艺术家”名单:申明辉、程静一、闻子祥、罗一洳、洪正阳、刘宏义、刘净仪、刘素仪、何净圆、戴照清、何子滕、张洛琦、傅陈允柔 、王亿桥、乐闻熙、付诗蕊、王连华、余诗冉、汪宇阳、程锦希、彭紫涵、万心悦、王喆祺、罗敬初、胡宏阳。

展期:2022年10月30日—2023年1月30日

展览地址:北京申伟光美术馆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上苑艺术家村申伟光美术馆一层展厅

生命书法:灵性的迹化——观“2022金秋北京少儿书法作品展”有感

文 / 刘馨忆

孩童的世界,天然带着灵气;艺术,恰恰能将灵性的审美意象迹化,展现出生命体自身的活力。

我们通常认为“灵性”是一个很难抵达的状态,是“灵光乍现”,是“神来之笔”。实际上,孩童的灵性是伴随生命体本身而存在的,只要不加阻碍和遮蔽,灵性总会自然的闪现。但是,如何将“灵性”从孩子不可知的潜意识引导到意识的层面?让孩子以灵性的修炼作为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通道,成为抵达终身成就的法门?我想,这便是申伟光先生不遗余力的投入到美育实践探索的深意。

2022年底,我有幸参与北京上苑村申伟光美术馆“无尽灯——2022金秋北京少儿书法作品展”的开幕研讨会。作为我研究艺术家聚集区的重要案例,申伟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坚定的信仰传承令人惊叹,尤其是与此次展览相关的儿童美育实践,使我深受触动。

申伟光是艺术的集大成者、真正的修行人。一直以来,申伟光从“艺术精神”与“佛法精神”的传承实践着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以艺术为媒介感悟生命,提升精神境界。自2007年课徒授艺开始,2010年迎来了第一批的“小学徒”。此次展览是首届少儿书法作品展,也是继“2018芬陀利华儿童绘画作品展”和“2019春暖花开儿童绘画作品展”后的第三届儿童类别的作品大展。这一系列作品能够完整展出,即离不开申伟光多年来对于生命终极问题问询的孜孜矻矻,也离不开其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

生命书法

申伟光曾在《申伟光谈话录》中谈到:“写书法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这句话不仅蕴含了书法艺术背后的生命哲思,更是对其背后宇宙万物时空观的思考。

对生命的体悟首先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行动,教育不仅要“反求诸己”,而且要“用爱感化”。孩子的问题通常不是孩子的问题,通过反求诸己,关照自己的内心,保持觉察,给自己的精神生命提供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孩子的生命力才有空间展现。在申伟光的群落实践中,带孩子们走进山野,感受高山的险峻、大海的汹涌、原野的广阔、小溪的静谧;带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树木的繁盛、花草的生机、昆虫的忙碌、飞鸟的自由;带孩子们走进修行,感受内心深处的丰盈、探索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充满童真和智慧的心灵,唤醒孩子对世界、人性美的感悟。在这次的作品展中,一副《春雪》灵动飘逸,在线条、结构和笔触的和谐美中展现了蓬勃春意。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中,一种蕴含着生命气象的灵动便被种在了孩童的心中。

《春雪》 70cmx40cm 水墨纸本 程静一 15岁

其次,重视生命带来的真实情感体验。从这些小艺术家的作品中,我看到悲伤、灵动、质朴、豪放等可动可感的生命形象的真情流露。例如《哭》这幅作品,字劲而朴,刚硬有力,仿佛一个刚刚用衣袖擦干眼泪,夺门而出的形象,执着与悲愤的观感跃然纸上,用笔在侧锋和拖锋处的锯齿更是加强了不甘的倔强。另一幅《乐乐乐乐乐》的书法作品,据说写这个字的小朋友是第一次写“乐”字,但在简单描述乐的含义后,小朋友就能将乐的喜悦之情灵动的展现。这些书写中的情感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艺术旨趣,却从深层次折射出生命的张力,进而可以在一种观者可感、可视化的表达中彰显。

《哭》 77cmx43cm 水墨纸本 罗一洳 11岁

《乐》 49cmx31cm 水墨纸本 余诗冉 4岁

情感体验亦是日常生活的体验。约翰·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以“经验”为其艺术观的出发点阐述了“艺术即经验”的美学观,并认为艺术的答案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审美经验必须首先适宜这种知觉经验。体悟即是对经验的再解读,一个人对生命体悟的不断加深,影响并推动着书法中线条生命力彰显,其形式美也在书法的虚实、阴阳、动静、黑白的空间关系中反映。

最后,对生命的感悟,势必上升到精神诉求。在申伟光看来,这即是“佛法精神”。人应该认识到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人与人、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在一种思辨的、内敛的精神中和谐共处的。不去认知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无法体现水墨精神之品位和艺术精神。这次的作品展中展出的《空》就符合这一境界。佛教所讲“四大皆空”,是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道空、天空、地空、人空。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

《空》 50cm×33cm 水墨纸本 罗敬初 6岁

《心性》 34cmx22cm 水墨纸本 何净圆 4岁灵性的迹化

灵性,是人与宇宙连接的媒介,是对待万物的真诚与谦卑;灵性,是抛除了逻辑思维之后,大脑的觉知状态;灵性,是我们眼睛和大脑以外,认知世界的最真实途径。虽然近年来有人将灵性污名化,认为其是纯粹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派别。但是此次展览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灵性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的,也是可以通过艺术“迹化”。

孩童在这方面,确实更有优势。一个成人想要进入到灵性状态,必须首先突破身体的障碍,突破头脑的障碍,长期的修行才能达到。孩子天然的“真”和 “诚”却可以通达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接受过正规美术学院教育的作品,也会显得“死气沉沉”,尽显 “匠气”。你再去看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空洞”和“了无生气”;你也可以再去看看他们的身心状态:僵硬、麻木。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警醒!孩子们的的书法之所以灵动,因为他们只是将自己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了,其本身就是不加遮盖,和谐统一的。

灵性表现在形迹上即是“自由”且“灵动”,其线条在运动中彰显生命力,情感通过笔墨韵致的艺术形式展现,在笔墨的筋骨血肉中反应生命气象和精神境界。松紧、虚实、疏密的微妙关系使画面遍布律动,生命的张力自然地融入到了审美的意象中。

灵性的迹化即关乎形迹,亦关乎神韵。朱景玄提出了中国绘画上的“神、妙、能、逸”四品,“逸品”是最上乘的艺术,要有“精、气、神”,要气韵生动。正如张彦远“所谓画之道,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这种精神状态,正是“逸”的精神境界的描绘和表述。逸的超脱,我认为就是灵性是对万物本然状态的返归。

书法艺术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获得超脱,孩童的“灵性”在生命意识的体验中得到迹化,生命品质在“艺术精神”与“佛法精神”的传承中被提升。只有打破传统书法枷锁的束缚,看到人作为生命体的真实体验和想象力,生命的书法才能彰显力量,穿越时空,抵达“灵性”的彼岸。

2022年12月20日

刘馨忆,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

展览现场

参展作品欣赏

《风花竹石 静闲得之》 78cmx43cm 水墨纸本 申明辉 13岁

《平和》32cmx23cm 水墨纸本 刘宏义 8岁

《圣洁》 54cmx34 cm 水墨纸本 闻子祥 12岁

《心无贪念》 76cmx42cm 水墨纸本 程静一 15岁

《独立》 34cmx23cm 水墨纸本 张洛琦 9岁

《佛》 57cmx34cm 水墨纸本 付诗蕊 10岁

《山花》 44cmx23cm 水墨纸本 乐闻熙 4岁《佛光》 57cmx43cm 水墨纸本 戴照清 4岁

《团圆》 38cmx34cm水墨纸本 汪宇阳 11岁

《心灵》38cmx37cm 水墨纸本 程锦希 10岁

《高士》 45cmx34cm 水墨纸本 张洛琦 9岁

《慈悲心》 44cmx24cm 水墨纸本 刘素仪 4岁

《敦敦实实》 48cmx34cm 水墨纸本 王喆祺 10岁

《梦》 70cmx44cm 水墨纸本 万心悦 11岁

《梦》 70cmx44cm 水墨纸本 万心悦 11岁

《悲》 62cmx49cm 水墨纸本 何子腾 8岁

《山花》 44cmx23cm 水墨纸本 乐闻熙 4岁

《慈心》 24cm×21cm 水墨纸本 彭紫涵 11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