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王朝:把迁都当做儿戏,凭什么拥有近600年的王朝运数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2023-06-01 17:13:51

迁都这件事在古代封建王朝可不是儿戏,因为这涉及整个王朝中枢的正常运转,稍有不慎带来的可是灭顶之灾,历代王朝都对自己的都城都视为立国之本。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王朝,把迁都当成了家常便饭,前后竟然多达近12次之多。可就是这样一个王朝,却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拥有长达近600年的王朝运数。

历史上有很多王朝的迁都,其含义都不一样。少部分是王朝开始崛起实力不断增长的标志,比如秦国从雍城迁都咸阳,明朝从南京到北京,清朝从盛京到北京等等;但是大部分都意味着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这些王朝的迁都都是在被迫而为,为了避开自己的敌人而不得不为之,比如周王朝从镐京到洛阳,汉朝从长安到洛阳,宋朝从黄河流域的东京到江南的临安等等。

迁都壮举

殷商王朝虽然迁都频繁,却能保持王朝运行如此长久的历史。根据《史记 殷本纪》记载,起初殷商的都城是成汤立国时亳地,这里是汤先王契立国的地方。从商朝始祖契到汤经历13代就有8次迁都的历史。

而他的子孙又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继续迁都。第1次迁都是第10代天子帝中丁迁于隞,今河南省荥阳县。第2次迁都是第12代天子帝河檀甲,他把都城迁到了相。第3次是第13代天子祖乙迁于邢,今天河北邢台。然后第4次迁都是第19代天子帝盘庚之时,盘庚渡河南,把都城在此迁到了亳地。第5次就是第27代天子帝武乙再一次把殷商的都城再次把都城迁徙到河北,也就是朝歌。直到殷商灭亡,殷商都城在朝歌。

“野孩子”造就丰功伟绩

这个王朝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殷商王朝的创始人不再是根正苗红的黄帝家族。读遍《史记》发现上古五大帝王,他们其实都有血缘关系。从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再到帝虞舜重华,包括夏王朝的大禹。

可是殷商王朝始祖脱离了黄帝家族的血缘,开启了新的时代。他们的始祖是帝喾高辛的妃子生下的契,可是根据《史记》记载,契的出生并没有得到帝喾的承认,也就是相当于官方并不承认契属于天子家族的成员。包括后来周朝的祖先弃也是如此。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他的母亲是在野外游玩的时候因为吃下了玄鸟的蛋而怀孕 ,最后生下了契。这也诞生了一个远古神话“玄鸟生商”。这也就是说商朝的皇族是玄鸟的后代,属于天命所归,为自己对的祖先蒙上了神话的色彩。

《史记 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就是这样身份出生的契,却打破自己注定的命运,因为他遇到了建立千古功勋的历史机遇。他所在的时代,洪水泛滥,天下百姓哀鸿遍野。因此舜帝启用鲧的后代的大禹开始治理洪水,最终获得成功,而契辅助大禹治水发挥了巨大的贡献和作用。

治水立功的契得到天子的赏识,之后他被任命为司徒,主管天下人伦纲常教化。因此被封在商地,拥有了自己的姓氏。这也就意味着从此殷商跻身与诸侯国的序列中,有了自己的宗庙祭祀。这一点我们看得出来,殷商的祖先立足的资本不是通过武力军功立足,他们更擅长的是以德服人,造福于天下苍生。

扛起“天命”的大旗对抗夏朝

夏朝自第13代国君孔甲开始,夏朝开始走在了诸侯反叛,天下大乱的时代逐渐到来。因为以推行 “五教”而立国的殷商,对于祭祀、天命看的十分重要。在他们眼里,哪个诸侯不祭祀,不敬自己的祖先,不敬天命,都是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那就要出兵干涉,维护自己遵循的价值观。

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自己的邻居“葛国”,其国土是在现今河南长葛县。《孟子 滕文公》记载:“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因为葛国国君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和上帝,天地人伦纲常受到威胁,国家不稳。这个成汤无法忍受,于是出兵干涉,开启了自己的征伐历史。

这个把天命视为生命的成汤,在与他的贤臣对话时,就放出话说:谁不敬畏天命,不祭祀祖先,那我就出兵干涉,毫不客气的把他们打服气,不要想着我可以饶过他们。就这样,成汤向天下发布了自己的宣言,我要作为天命的代言人,一切不遵从的人和国度,我都毫不客气,用自己的军队碾压你们,征服你们。

然后,第二个撞在枪口上的就是昆吾国。昆吾国居住的地方在濮阳地区,原来是颛顼的故都。《后汉书 律历》中记载:夏后制德,昆吾列神。他们是夏朝的天文官,替夏朝推算天文历法、预言天命的国度,他们的祖先是火正,身为国家的祝融,专门负责国家的祭祀。可是面对夏朝君主这样的国家嚣张跋扈,视平民百姓如草芥,他们不思劝谏改正,而是继续帮助他们作恶。

就这样,成汤再次起兵,带领天下诸侯攻伐昆吾,这一次他是带着一把代表天子征伐大权的“钺”。这就意味着自己起兵合乎法理,这也成为了后世天子帝王的一件兵器,就像玉玺一样代表着自己的正统性。在这次起兵过程中,他说“今夏多罪,天命殛之”。而且他还用自己建立的兵威告诫天下诸侯,如果不跟随自己讨伐夏朝,必将受到来自自己的报复。

这场战争发生在他的老家,也就是他们的始祖契的母族所在的国度。《史记 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夏师败绩”。夏桀的军队也丢盔弃甲,狼狈的逃走,丢掉了自己的国都。也就是这样,成汤终于彻底干灭了夏朝,自己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打破子承父业的天子继承制的束缚

成汤建立了殷商之后,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天子继承制度,并不是后人所想像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甚至都不是完全的儿子继承制。殷商王朝的天子继承是在父与子,兄与弟之间相传。殷商31任天子中,居然有长达12任天子都是弟继承兄,超过三分之一。

这样的继承制度对殷商来说,虽然在儒家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铁粉看来,是不可接受。所以他们一直以来对于殷商王朝,点赞都是像伊尹、尹陟这样的贤臣。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却给殷商带来的很多益处较多。虽然几经兴衰,却在每一次天子的手中王朝再一次复兴,从而让殷商这个王朝持续统治下去,不是表面的天子。

不像那个虽然有近800年的周朝,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从此衰落,一蹶不振。比如中兴殷商的天子太戊,就是继承哥哥帝小甲的天子之位,他任用人才伊陟和巫咸,治理国家有成,天下对殷商再次臣服,后来被称为中宗。

这种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天子继承制度,让殷商能够持续600年的统治,而且在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有新的国君站出来,带领国家再一次中兴。比如祖乙迁都河北,就是一次典型的“大国复兴”,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殷商王朝的繁荣富庶,以至于后来盘庚再次迁都时很多人都不习惯,不想再次迁徙。殷商复兴而不像后来的周王朝,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雄,把天子当成摆设,甚至肆意玩弄,称王称帝。

《史记 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这种天子继承的风格其实为后世做出了巨大的榜样,就算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汉王朝,都出现过帝位继承上遵从嫡长子继承,总有一些庶出的皇子站出来,成为皇帝。比如汉文帝就是汉高祖的一个儿子,汉景帝也是汉文帝的一个儿子,就连汉武帝也是汉景帝的的一个儿子。可就是这样的王朝也成为了让我们后人为之敬佩和敬仰大汉王朝。

这种继承制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帝王选择,让王朝运行中得以出现缓冲,否则就会出现一些可笑而悲剧的历史。比如西晋皇帝司马炎竟然在形势逼迫下立了一位傻子当皇帝,这就是晋惠帝司马衷。这既可悲又可叹,也许就是这样的继承制度,让每一代立国的天子都忌惮不已。

复盘殷商的数次迁都,都没有动殷商的立国根本,反而让殷商能够不断的复兴 ,延续自己王朝的寿命。除了殷商立国时打下的军威,一直延续下去,比如太戊时期征伐鬼方等北方蛮族,武丁时期南征楚国等等,还有就是殷商的天子继承制度是这种打破常规的继承制度,也许正是殷商能够运行长达600年的主要原因。

我们常说,突破常规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收获,这也是我们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遵循的一个不变的真理。历史反反复复,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吸取的经验,就像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到了现代,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创新,让我们国家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我想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也许殷商王朝就是一面镜子。

0 阅读:43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简介:痴迷于神话,分享神话传说故事的大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