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哪一场战役更重要

老司来聊聊 2024-04-05 05:23:57
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这两场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两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两场战役都以我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军迷们对这两场战役,哪一场更重要,意见却不一致,有说辽沈战役重要,有说淮海战役重要,我的意见是,辽沈战役重要。 我们从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失败或者胜利两种不同结局,对全局的影响,来阐述哪一个战役更重要。 淮海战役,因为豫西战役打的好,才使淮海战役能够60万战胜80万,取得战场上奇迹般的胜利。 在豫西战役中,我华野部队打残了区寿年兵团,俘虏了区寿年,重创了黄百韬兵团,让敌人胆寒。 再没有哪一个兵团,敢于贪功冒进,单独与我华野作战。 所以,在济南战役中,国军四个兵团都不敢率先增援,恐怕中了粟裕的埋伏,自己也被围困。 济南战役打了八天,也没有等到敌人的援兵,没有实现粟裕围点打援的计划。 淮海战役发动初期,作战计划是想全歼黄百韬兵团,粟裕成功的包围了黄百韬兵团,这时李弥兵团离黄百韬非常近,两个兵团原本有机会打通阻拦,实现汇合。 谁知刘峙却是慌了头,在他的瞎指挥之下,与黄百韬最近的李弥军团,去增援徐州,因为徐刘峙得到情报,说是共军有进攻徐州的打算。 这一昏招葬送了黄百韬兵团,紧接着,黄维兵团单独冒进,又被事先准备埋伏好的中野给包围,只能就地准备防御阵地,而不能冲出包围圈。 蒋介石原本同意了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杜聿明率领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不去救援黄维,而单独从蚌埠撤回长江以南。 可是蒋介石后来又发了神经,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又让杜聿明率领三个兵团,去解黄维之围。 这一耽搁,让本有机会冲出包围圈的杜聿明,手下的三个兵团,又重新被华野团团围住,终于走上了绝境,淮海战役取得全胜。 淮海战役取得全胜的意义,使长江防线,缺乏了机动性的野战部队。 延绵千里的长江防线,处处都需要固守,蒋介石的兵源已经枯竭,而且所谓长江防线,都是些没有作战经验的二线兵团。 这样的长江防线,如同纸糊的一样,根本不可能阻挡我百万雄师过长江。 所以,淮海战役大大的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在打过长江后,只短短半年的时间,就解放了全中国。 这就是因为在淮海战役中,消灭了敌人的精锐野战兵团,导致的连锁反应。 再说说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没发生之前,东北战场的形势已经异常明朗。我军解放了97%的东北土地,而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三个孤立的城市进行困兽优斗。 东野首脑,原本的计划是先打长春,中央军委也已经同意,但是长春城防异常坚固,在不好打的情况下,只能做长困久围的战略。 中央军委下令,让东野先打锦州,实现关门打狗,准备全歼东北国民党军,我军全军南下,迅速包围了锦州。 这时蒋介石也派出,由侯镜如为指挥官,十一个师组成的东进兵团,以及由沈阳出发的,廖耀湘指挥的十一个师,又三个旅的西进兵团,两面对进,前去增援锦州。 塔山的阻击阵地上,由擅长打防御战的,东北主力纵队四纵,和十一纵进行阻击,在塔山打出了我军的军威。 挡住了侯镜如10万大军的进攻,我军仅用了29个小时,就攻破了锦州城。全歼了15万锦州守敌,俘虏了锦州总指挥范汉杰。 紧接着又回师围歼廖耀湘兵团,胡家窝棚遭遇战,率先打掉了廖耀湘的指挥部,失去了指挥的10万国军精锐,三天内就土崩瓦解,被东野吃的骨头都没剩。 得知锦州战败的消息,沈阳的守军早已经人心惶惶,廖耀湘集团的被歼灭,更是使沈阳守敌无心恋战,急忙投诚的投诚,放下武器的放下武器,沈阳也被彻底解放。 长春守军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新七军也投诚,沈阳的卫立煌被蒋介石派出的飞机救出,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东北战场上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军,再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 我东北野战军有100万的军队,东北大平原物产丰饶,能够保证大军的物资供应。沈阳、大连等兵工厂,又能生产出可以供应全国各个解放区的枪支、弹药乃至炮弹。 战争已经不可逆的,走向了我军全面胜利的步伐。 从战争的进程与结果来看,说东北的辽沈战役,是我军的定鼎之战毫不为过。 只要我军全歼了,东北国军的全部部队,那么无论是华北,还是华东任何战场,即便稍有作战不利,都不会影响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咱们做个大胆的假设,假设淮海战役,我军战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淮海战役就做最坏的打算,蒋介石如果派出,他手下能战的四个兵团,李弥、邱清泉、孙元良、黄维四个兵团,同时向华野攻击,解救黄百韬兵团。 那么华野很有可能,不能吃掉黄百韬兵团,即便如此,以粟裕的用兵能力,黄百韬兵团也必将遭受重创。 此时,粟裕退出战场,实现小淮海战役的局部胜利。当时山东大部都已经被我军解放,我军回撤没有后顾之忧。 国民党军此时,也无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虽然我军不能全歼黄百韬兵团,但在战场上,两方仍是均势。 如果国民党军退守长江以南,企图划江而治的话,解放战争的进程,可能会被延缓数月,或者半年之久,但绝不会改变解放战争,必然胜利的结果。 但一旦辽沈战役战败,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林彪为何会对打锦州作战计划,出现犹豫不决,甚至违抗军委的命令,想回头再打长春,这样的反常举动?仿佛不符合林彪的性格。 这是不是林彪作战不果决,而是东北战场的局势,这一战确实有凶险在里面。 首先,塔山不是座山,它是一个小村庄,无险可守,而塔山距离锦州仅仅40公里。 蒋介石的军队又是机械化作战,开动战车坦克,半天时间就可以杀到锦州城下,到那时候,东进兵团与锦州守敌内外夹击,林彪处境将异常艰难。 如果塔山阻击阵地被攻破,那林彪只有一条路,原路退军。 但退军的路上,正有廖耀湘的10万精兵挡住退路,廖耀湘又占领了彰武,把东野的后勤补给线给切断。 此时粮道被断,全军又作战不利,东北野战军,必然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 尽管廖耀湘挡不住,东北野战军70万大军北撤的步伐,但锦州守军范汉杰出兵,又有侯镜如兵团,再加上廖耀湘,这三路敌军,尾追东野的退军,还是会给东野造成巨大伤亡。 林彪的回军路线,沿途都是大平原,无险可守,林彪回军,至少要撤到四平一线。 此时被我军包围半年之久的长春,由于我军的被迫回撤,长春之围,也不战自解。 如果部队作战不力,四平也很难守住,最不利的局面,就是东野重新撤回松花江以北。 那样的战局,又陷入双方对峙的局面,东北的局势将异常的艰难。林彪在短期内,没有能力再挥军南下。 到那时,国民党军可以从陆路,或海上撤回华北。或者是蒋介石继续往东北增兵,想要守住长春、沈阳等大城市。 蒋介石扩军后,双方又形成一个对峙的局面。东北战场的形势将非常复杂,重新回到焦灼状态。 蒋介石以及他的部队,将如同打了强心剂一般,又恢复了斗志。 尽管整体局势还是对我军有利,但短期来看,解放战争的胜利,将一时看不到转机。 综合胜负两方面来看,淮海战役胜了,固然加速了,解放全国的步伐,即便败了,也不会影响解放全中国的步伐,只不过拖延了一些时间而已。 而东北战场上,辽沈战役胜利了,固然是定鼎之战,从此解放全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一旦失败了,双方又重新回到原点。尽管我军的最后胜利,是不可逆转的,但是短期内,是看不到胜利希望的。 所以,两场战役的胜败结果显示,辽沈战役是更重要的一场决战。
0 阅读:19

老司来聊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