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亡,“江南士绅”是个什么的群体,又有着何种能量

悠然修 2024-05-12 16:08:03

在讨论明朝相关话题时,“江南士绅”是个高频出现的名词。在不少人眼里他们不仅把持社会经济、遥控朝廷,甚至在幕后决定着皇帝生死,是明亡的主因。那么江南士绅到底是个什么群体,真的有这么大的能力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是以中原为核心,把持政权的中原士大夫们不仅瞧不上南方(如称南方为荆蛮、淮夷、杨越等等),更不接纳南方族群进入皇朝的政权系统。

自秦汉中原政权开始持续向南扩张,中原的文化、制度、生产生活模式也规模性地进入并改造南方。这才让代表南方各族群的大家族、地主们开始被中原政权和士大夫所认可,江南士大夫这个群体也才算是正式诞生。

此后他们在皇朝权力系统里的参与度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远远不能和中原的同僚们相抗衡。例如西晋“衣冠南渡”,虽然中原士大夫们把地盘都丢了,但搬到南方他们还是在当“老大”。

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割据状态,但是时代的“主角”一直在北方。操控隋唐两朝的,也仍然是北方的世家大族。即便到了北宋门阀退出了政治舞台,皇朝对南方人士的歧视和排挤仍然存在 --“朝廷取士,多用北人”。

比如名相寇准就公开表示过南方人都是“下国人”,不宜从中选取过多进士。在朝廷眼里,江南和南方人更多的是为获取钱粮而设置的牧场和饲养的“牛羊”。

不过北方蛮族又来“帮助”江南士大夫提升地位了。

“靖康之变”导致北方沦陷夷手,皇朝也再次向南迁徙。这次和“衣冠南渡”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朝廷的组成早已由“世家门阀”变成科举进士,这就让南方人得以规模性地进入新生的政权系统。

整个北宋科举取士近两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北方人。而南宋取士两万三千余人,其中八成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除此之外由于南宋地域更小、取士更多,这不但导致冗官更为严重,也让很多科举进士难以获取实缺。

虽然当不了官,但是功名的特权依然存在(赋税减免),这些进士们就转向利用这些权利去收购土地、经商获取利益,从而开始和地方固化(即乡绅化),江南士绅这个群体也由此逐渐形成。

南宋末期由于财政拮据,朝廷开始在税赋之外,直接向江南士绅伸手“掏钱”。例如贾似道推行的名为查贪,实为抄家敛财的“打算法”;名为重新分配土地,实为强抢士绅资产的“公田法”……

这类举措直接损害了江南士绅的利益以及他们对皇朝的信心,所以当蒙元伸出橄榄枝后,江南士绅就集体倒戈了,南宋也就此灭亡了。

注:公田法大致为朝廷收购私人土地,然后转租于无地贫民。这样既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又可以增加朝廷税赋。只是朝廷收购土地的资金来源是“无本”方式印刷的纸币。

元朝的大部分时期,江南士绅这个群体过的非常快乐。因为元廷对他们的要求不多,只要你承认元廷的统治并按规定交税,朝廷就不管你们干什么,也不干涉你们的生活习俗(类似罗马帝国的行省自治)。所以元末时有很多士大夫为蒙元死节,所以朱元璋说“元以宽失天下”。

注:元朝不仅是几个大一统皇朝唯一没搞文字狱的,而且也不在乎南宋遗民发表怀恋大宋、嘲讽蒙元的诗词文章。比如现存的文天祥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大都坐牢期间创作的。

不过这在给江南士绅“自由”的同时,也暗示着元廷拒绝接纳儒家习俗制度,拒绝江南士绅大规模进入朝堂,只能在家乡“修身齐家”别想“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常说的“元朝汉化不彻底”。

历史上的农民军起义,把声势搞得浩大不难,但获取最终胜利很难。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将地盘、人口持续转化为有效资源的管理组织能力,而士绅这个阶层就拥有这种能力。朱元璋能在元末大乱中逐步成长为最终的胜利者,就得益于他积极主动地和江南士绅们合作。

但这种合作并不是江南士绅期望的那种“君与臣共天下”,朱元璋对江南士绅的真实定位是安心做奴仆,老老实实为朱明皇朝干活。

所以得天下后,朱元璋就换了副嘴脸。先是发动各种大狱,从物理和肉体去消灭士绅,例如郭恒案。

郭恒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贪腐案。明初是实物税,农户除了按比例拿出粮食外,还需要承担将粮食运到朝廷仓库的运费,例如南直隶地区农户都需将粮食运至南京缴纳。为了节约运费,各地农户大多会统一委托当地粮长来运输。

绝大多数粮长们不会白干活,他们也会索要额外的运费获利。原本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当然也有部分粮长会凭借垄断运输资源而敲诈农户),跟贪腐沾不上边,但朱元璋却这个视为打击江南士绅、富户的良机。

这才是郭恒案能波及几万人的真正原因,“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鉴于皇朝要实现集权统治又离不开士绅这个阶层,朱元璋以及后任皇帝们又从思想去奴役残存以及新生的江南士绅,手段则是科举。

朱元璋将科举和官办学校进行了绑定,规定学子们若想获取功名,必须先进官办学校接受教育。只有考核合格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学校教授的内容以及科举试题,必须出自朝廷修订的“四书五经”(永乐朝正式汇编出版了《四书五经大全》)。考生对四书五经里字句的解读,不能超出朝廷规定的范围。

这种思想的束缚达到了什么效果,举三个例子。

明朝之前,不论是江南士绅还是中原士大夫或门阀,不是什么情况下见皇帝都要跪拜的(一般朝会、正式觐见、祭祀时才需跪拜)。宋朝时随便跪拜皇帝,还会被御史弹劾“谀上”。

而明朝士绅官员别说见皇帝,路过宗室藩地就算无事,也必须主动去给王爷们磕头。而且未获皇帝、藩王许可,奏事时不能抬头直视君王。

古往今来无论为何打一个成年男子的屁股都是羞辱,而大庭广众之下扒光裤子打屁股更是羞辱中的羞辱。这事儿如果落在魏晋门阀身上,他们能把皇帝的灰都给扬了。然而对于明朝的士绅们来说这不仅是常态,还常出现一两百人同时被扒光的壮观场面。

更厉害的是,明朝士绅官员们还动不动就以被皇帝打过屁股为荣!这是被奴化,还是这些官绅把皇权玩弄于鼓掌,大家就各抒己见吧。

不少人总是认为江南地区由于富裕、读书氛围好,所以科举上榜率高,进而大量占据朝廷官职 …… 江南学子上榜率确实高,甚至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原因是明朝科举从地域上分南北两大考区,各自录取和出榜。

整个明季江南士绅的科举上榜率远不如南宋时期,所谓江南士绅的代表们掌控朝堂就不存在其对应的物理条件。

明朝宦官只要获得皇帝倚重,包括江南士绅在内的官绅要么主动臣服,要么被宦官驱逐出朝廷、甚至处死。这是士绅们能耍皇权,但不能耍宦官么?

最后,一些人在说江南士绅通过东林操纵朝廷时,似乎忘了东林有个对手叫“浙党”,似乎也把浙党从江南士绅这个集团中给除名了。

综上可以看出,“江南士绅集团”所谓的强大能力,更多的只是一种意淫和为满足猎奇心的阴谋论。就如同西方各国政权,早已成为罗斯柴尔德或者蜥蜴人的提线木偶。

5 阅读:166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