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光明之神:太阳星君的传说与崇拜

北京道轩堂 2024-04-26 09:13:14

从古至今,人们对太阳的探索从未中止。太阳照耀了大地,孕育了万物的生长,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世界各地的文明都孕育出了对太阳的崇拜和有关太阳神的神话,中国也不例外。

从远古社会开始,我国就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最晚在尧舜时期,人们就形成了参拜太阳神的仪式,也就是在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候对着太阳跪拜,即所谓的“寅宾出日”、“寅饯纳日”。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形成,太阳神崇拜和王权逐渐结合在一起,除了光明、温暖、丰产的赐予者外,还成为了王权的保护神,夏桀即以日自称,商朝更是把太阳神当做保护神,将日神当做天来拜。

到了周代,王权与天相结合,君主自称天子,而日神则被降为天的属神之一,与月亮、星辰在祭天大典中被兼顾祭祀。之前每日两次参拜太阳的仪式被取消,改为了定期、定点祭祀“出日”、“入日”。周朝天子定期亲自祭祀“出日”、“入日”,此习俗为后世的统治者所继承。

到了汉代,取消了入日祭祀,改成了朝拜日、夕拜月的对称形式,随着时间的演变,变成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祭祀仪式和地点也更加盛大隆重,日坛便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祭祀太阳神的所在,每年春分都要在那举办盛大的祭日典礼。

由于太阳神的地位崇高,自然也就被人格化。关于太阳神是谁说法不一。一说他是盘古的化身,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故此太阳神是盘古的化身。另一种说法,太阳神是帝俊和羲和的儿子,名叫金乌。

据《山海经》记载,羲和是天帝帝俊的妻子,居住在汤谷的扶桑神木之上,掌管时间运行的规则。她给帝俊生了十个太阳,因此被认作是太阳之母。羲和每天在汤谷给太阳洗澡,然后驾驶着由六条神龙拉着的神车,带着一个太阳出行,使得日月得以运行。

后来十个太阳作乱,被后羿射死了九个,只留下一个给百姓贡献光和热。后来女娲补天的时候,羲和将这个太阳推送到东海,蒸发了肆虐的洪水,立下了大功。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阳神是炎帝。传说中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他还发明了蜡烛,给人们在黑暗中带了了光明,因此被人们当做了光明神。而炎帝是日神的传说还和羲后羿射日有关。

传说被后羿饶过的那个太阳由于每天升起太累,故此躲在扶桑木上睡觉,不肯出来,使得世界暗无天日,民不聊生。西王母大怒,就派炎帝驾驶着六条螭龙拉的悬车,去找太阳,督促他按时升起。

此外,西王母还交给炎帝一只玉鸡,只要天一亮,玉鸡就会准时打鸣,天下的雄鸡都会跟着它一起鸣叫,催促太阳出来工作。西王母还给了炎帝一根若木,如若有妖魔鬼怪呼风唤雨或者天狗天狼吞日,炎帝则要负责将他们驱散开来,保护太阳不受伤害。

道家尤其是道教出现之后,太阳被道教和星辰崇拜、道家食气养生术以及皇权相结合。

道教认为,太阳之气为“阳气”,和其对立面“阴气”一同孕生万物。东汉道教典籍《太平经》中写道,日、月、星分别代表太阳、太阴、中和之气,同时他们又可以代表君、臣、民三种阶级属性,日为君、月为臣,星为民。

从食气的角度说,阴、阳、中和三气合一,可延年益寿,滋生万物;而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讲君、臣、民调和,仁政施行,则天下太平。后世的道教继承了这个说法,并吸收了原始太阳教的太阳神信仰、月星信仰、道家养生术、神仙方术等,崇拜日、月、星神,认为食日、月精气,可长生成仙。这对后来的道教内丹派产生很大影响。

自然而然,人格化的太阳神也被吸纳进了道教的神仙系统,并产生了新的神仙形象。在道教神话中,日神被称为太阳星君,尊称为“日宫郁仪帝君”、“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慈辉朱日天尊”、“真光普照天尊”、“大明之神”等。

他居住在洞阳郁仪宫,位于东天第十层天之东方。宫殿由耐火铜砖铸成,四周有高达五丈,不计其数的赤色栏杆,范围有千丈方圆。栏杆上嵌有吐焰的火球,将太阳宫四周照耀的一片火红。

太阳星君与计都、罗睺、太阴、火德、木德、土德、金德、水德八大星君合称九曜星君,更因其至刚至阳被称为“众阳之宗主”。他不仅掌管太阳的运行、火焰的轻重,促使太阳东升西落,使阳光普照大地,惠及万民。

还掌管周天二十八星宿、天曹,注禄寿之司。他常常派遣三万万灵天官,随着太阳的运行巡视人间,检校世人的罪恶和善行,主宰人间的福祸吉凶。

据道家典籍《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中记载,太阳星君常于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四孟丁卯日,骑骢马,穿黄赤衣,边走边唱,游玩于大泽之中,恰似帝王降临凡间,寻访人间疾苦。而道教神祗中的太阳星君形象也多为帝王打扮,身穿朝服,相貌威严,神态庄重,俯视人间。

农历三月十九是太阳星君圣诞,愿诸位善男信女,逢凶化吉,平安吉祥。

福生无量天尊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2 阅读:80

北京道轩堂

简介:道可道,非常道。北京道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