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28载,公开露面仅两次,凭计算造出核弹,却没人知道他

南音聊故事 2024-03-22 16:39:01

“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钱三强看出了自己对面同志的顾虑,微笑着对他说。

1961年,为了实现在科学上的领先,钱三强与刘杰商讨后,决定成立轻核武器研究组,在确定了带头人是黄祖洽后,剩下的成员,有一个人很关键。

他是钱三强心中的最佳人选,但却因为政治问题,被许多领导直接否决。

可钱三强觉得,没有他,研究组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力量,且会将整个研究进程放缓。

这个人就是于敏,一个在历史上几乎被遗忘的科学家。

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重用于敏,无疑是一件具有极大风险的事。

即便如此,钱三强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力排众议,最终让于敏加入了研究组。

放眼我国大多有过极大贡献的科学家中,几乎都是留学归来,而于敏却说极少数中,没有留过学的存在。

他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读完硕士后,就进入了近代物理所工作。

很少称赞别人的彭桓武都赞扬他,说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日本著名核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与于敏多有接触,回国后发表的文章中称他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丹麦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和他接触后,也称赞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才,却屡屡遭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公开批判他的“罪状”如洪流一般涌来。

所以当钱三强找他商谈,让他加入到国家绝密工作研究中时,他整个人就像做梦一般。

用于敏的话来说,就是“感到非常突然,头脑有点儿发蒙。”

在听到钱三强的鼓励后,他感到心头一热,眼里含泪,重重地点了点头。

于敏究竟做了什么?才让他被雪藏28年,一生也只是在受奖时,公开露面2次,连他的妻儿,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01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父亲是一家企业的小职员,母亲则在家里忙活家务,带孩子。

小时候,于敏就显出了他惊人的才华。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于敏却酷爱读书,整天在家里,捧着一本书汲取营养。

父母看到孩子这么用功,自然深感欣慰,也经常会跟他一起讨论书里的内容,偶尔父亲也会说起国家大事。

听得多了,爱国意识也在于敏的心里种下了根,他立志要像岳飞精忠报国那样,发奋读书,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所以但凡是书籍,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是本书,于敏就拿来看,一看就是一整天。

他的成绩在班里,也是极好的,几乎门门课都是第一,妥妥的学霸,天才中的天才。

高二那年,于敏的天赋开始被老师发现,他的恩师刘行宜决定培养他。

为此他专门跑去于敏家里,与他的父母深夜长谈,只是为了让他能在更适合他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天赋之才。

在老师看来,于敏的课外知识以及才学,在本校,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发展了。

在刘行宜恩师的强烈建议下,于敏被转到天津最好的学校——耀华中学。

以于敏的家庭情况,本身是进不了这所学校的,如果不是刘行宜老师公开担保,于敏恐怕会与之错失交臂。

在人生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恩师,不可谓不幸运啊!

于敏入校以后,也果然不负众望,永霸学校第一的宝座,尤其在物理科目上,极为突出。

1944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因为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还没开学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他的导师张宗遂曾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这或许注定了于敏的一生,将与物理结下深深的缘分。

大学期间,他的父亲因病重,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于敏也差点被迫退学。

在同学陈克潜的帮助下,于敏才得以返校继续学业。

陈克潜当时认为,如果像于敏这样的人才,只是因为经济贫困而中止学业,那对于中国的未来将是一大损失。

北大这个大学堂里人才济济,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几乎都在北大和隔壁的清华,可于敏进来后,也丝毫不逊色于人。

纵使周围高手云集,于敏在学习上便更加刻苦,所以名列前茅对他来说,绝非难事。

同学们都说他是超级学霸,因为一次较难的数学考试,作为旁听生的于敏,却拿下了满分100分的好成绩。

而当时北大最高的分数不过60分,都说一分能压倒一片人,他远远超了40分。

那一次,他成了北大许多学生的偶像。

这真的就不是刻苦努力的事儿了,是于敏的智商本就高于普通人。

在考学的路上,于敏永远是第一。

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攻读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在了物理系张宗燧的名下,与恩师一起主攻量子学。

硕士期间,于敏的表现依旧惊人,他凭借着超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得一贯严苛的张宗燧,都忍不住夸赞他。

然而工作以后,于敏甘愿收起身上的光芒。

02

1951年,于敏被推荐到物理研究所工作,依然从前量子场的理论研究,这与他的兴趣刚好一致。

然而这个时期,正是我国抗美援朝爆发时期,美国曾多次扬言,要用核武器踏平我们的国土。

那个时候,我国科技在核武器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如果敌人真使用核武器,我方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研究科技领域的学者专家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想要不被欺负,就必须要有与他国相抗衡的有力武器。

当时,也是钱三强找到于敏,让他从量子场的研究,转向原子弹研究。

于敏二话没说,直接放下手里的项目,转到还是一片空白的原子弹领域。

可想而知,研究开展起来有多难,从0到1的跨越,恐怕也只有于敏了。

他花了仅仅四年的时间,就在这一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并且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原子弹领域的书籍,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因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因于敏没有任何留学经历,因此他被亲切地称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然而正当他在原子基础科学研究方向,培养了极大的兴趣时,钱三强的一句话,他又立马调转了方向。

1961年1月12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

钱三强找到于敏,进行了一次严肃和秘密的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从此改变和决定了于敏此后的人生道路。

于敏当时只说了一句话:“爱国主义压过兴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钱三强拍了一下于敏肩膀,郑重地说:“咱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把氢弹研制出来!”

就是这一次选择,于敏从此隐姓埋名28年,却无一声怨言。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原子核理论研究与氢弹研制有很大差别:一个是纯理论,埋头苦干就行;一个是应用科学,以实践为主;前者是公开的研究,后者是绝对保密的。

对此,于敏有过短暂的犹豫,毕竟要放弃自己熟悉的领域,还要隐姓埋名几十年,换了谁,都得思量一番。

在当时那个恶劣的环境中,因为火热的政治运动,于敏显然是不被信任的。

当钱三强破除万难找到他,并给了他如此重要的工作,他心里感激,也明白此项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量。

于敏在多年后的自述中也曾写道:“现在我们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我实现夙愿,报效祖国的机会。”

这项技术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属于高级机密,所以于敏面对的,又是一项空白,一群人在河里摸着石头过河。

03

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困难,还要克服许多外部客观条件,比如:在大山戈壁里寒冬的难耐,长眠面对各种理论和机器的寂寞,还有来自国家最高期待……

那个时候,国家一穷二白,连建造实验厂区的财力都没有,而核爆级的计算量,大到惊人,他们只有一台每秒5万次运算量的计算机,如果只靠它,估计得几辈子。

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领导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带领30名科研人员,在4年中做了大量预先探索研究工作。

他们30几个人,经常因为一个理论,一个实验,争得面红耳赤,大家各有观点,但最终又能汇聚成一点,这绝对是最强团队必须具备的素质。

凭借着众人齐心,加上于敏惊人的记忆力算法,终于在4年后,于敏等人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他兴奋地给邓稼先打去电话: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作为好友,更是科技前沿的脊梁,邓稼先二话没说,就去到了大山里。

为了抢在文革带来的严重冲击之前,几个小组经过了一百多个日夜的推理演算,反复试验,终于来到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圆满成功,仅仅只用了2年零8个月。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那一夜,于敏因为不在现场,只是听到成功这两个字,他就已经泪流满面。

他说,那一晚,是他多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个晚上。

我国成功赶在了法国的前面,当时的戴高乐总统怒拍桌子;美国也不敢小觑中国,美国军方直言:这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日本听了直接发懵。

于敏,就是那个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人。

1984年,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的讨论会上,因陈宽心血来潮吟诵的《出师表》,引起了于敏的共鸣,他的偶像除了岳飞,还有机智的诸葛亮。

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场会议上,于敏一个人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吟诵完毕,当念完最后一句话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泣不成声。

直到1988年于敏被解密,美军才不得不相信中国竟然有这样的人才,却在一边酸溜溜地说:于敏是上帝派给中国的作弊器。

然而因为多年的研究,给于敏的身体造成了强大的负荷,研究时他几乎没有认真吃过一顿饭,这也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身体虚弱到几次休克,差一点被死神带走。

但革命尚且要继续,他不能倒下,这关乎国家的命运,更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邓稼先去世后,于敏仍然奋战在一线。

2015年,面对荣誉和镜头,于敏说:“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当听到人民说他是“中国氢弹之父”的时候,他却表示不敢当,这功劳是大家的,一个人是做不出来的。

尽管话虽如此,但于敏在这场长时间的战争中,所发挥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他,我们不可能成为五个核大国之一;因为他,世上仅有30枚可用氢弹均在中国。

于敏这一生,对国家无愧于心,晚年时深感对妻子和家人的亏欠,至于荣誉和金钱,他都看得很淡薄,从他家客厅内挂着的裱字就能看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93岁的于敏,悄然地离开了我们,但这颗巨星,将永远挂在星空之上,耀眼璀璨。

在世时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一次是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5年1月9日)。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生养他的祖国,也许于敏也早就像某些科学家那样,离开中国,去寻找更宽广的天地去了。

我庆幸,生在华夏之土,周围有一群像于敏、钱学森、郭永怀、王承书、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是他们为我们挣得了一方净土,造福了千秋万代的子孙。

致敬于敏,致敬所有在核武器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希望有朝一日,他们的名字都能够出现在课本之上,成为鼓舞我们后世的不灭源泉。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谢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