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史鬻爵”的一代恶宦许敬宗:到底霍霍了多少名臣宿将?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21 21:26:45

为什么举世公认中国是仅存的文明古国?就是因为别的古文明都中断或消失了,只有中国没有断了传承,而文明的存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一部部史家绝唱、辉煌巨著。

史上绝大部分史家都以“秉笔直书”为座右铭,而他们也基本做到了。

比如直书“赵盾弑君”、创造了“董狐直笔”这个成语的晋太史董狐,比如直书崔杼弑庄公、兄死弟继的齐太史四兄弟,还有以为他们都被杀,慷慨执简而来的南史氏。

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铮铮铁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家学者,让他们不畏强权秉笔直书,揭露了丑恶弘扬了正气,同时又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权臣帝王,使他们畏于汗青留名,收敛了自己的戾气,压制了自己的欲望……

他们也是中国的脊梁。

有美才有丑,有善才显恶,有人直笔自然亦有人曲笔,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史书中以“曲从迎合”、“曲直不正”留名的一代恶宦许敬宗,看看他到底霍霍了多少名臣宿将?

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大业中,举秀才,授通事舍人。其父许善心是隋礼部侍郎,以刚直不阿著称。

宇文化及弑炀帝时,百官为求自保亦或攀龙附凤,都赶来拜贺,只有许善心没来,他被押至宇文化及面前,色不改,腿不跪,宇文化及故作姿态命人释之,他不拜不谢扭头便走。宇文化及叹道:“此人太重气节,终不为吾所用!”随后将其杀害。

老子英雄儿未必好汉,这句话在许敬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面对屠刀,许敬宗表现得毫无骨气,不仅被吓得哇哇大哭,面对杀父仇人更是苦苦哀求。

在乞得一命后,许敬宗就投了瓦岗李密,与魏徵同为中下级幕僚——元帅府记室。

公正地讲,许敬宗这个人虽然无行无德但确实有才,瓦岗被灭后,他再投李唐,就因为文采出众被李世民召为文学馆学士,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史书说他起草文告,一挥而就,文从字顺,辞意畅达,文采斐然。

他也因此于贞观八年,先授著作郎,又迁中书舍人,同时兼修国史。

他的无德,第一次显露是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时百官都披麻戴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相貌丑陋,加之穿了孝服,更是模样古怪,他见了竟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结果,以讥笑大臣受到御史弹劾,被贬至地方任司马。

但没多久,他就又靠着自己的文才,尤其是史才,东山再起,以修《武德实录》、《贞观实录》,被加官晋爵。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李世民有了篡史的恶名。

李世民曾先后三次要求查看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第一次被褚遂良严词拒绝,第二次比较好说话的房玄龄满足了他,当看到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并且发表了看法:“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这其实就是暗示史官要按照“周公诛管”的故事去改玄武门之变。

而许敬宗也明显听懂了潜台词,领会了领导意图,于是李世民在《实录》中就成了起兵首功、英明神武,李建成则是无能怯懦、狼子野心……

所以,当贞观十八年李世民第三次让许敬宗拿《实录》给他看时,他就表现得甚为满意,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领导满意,下属自然步步高升,许敬宗先是受封高阳县男,检校黄门侍郎,李治为太子后,又迁为太子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许敬宗甚至受命和高士廉一起辅佐太子监国,掌机密要政。

在此期间,许敬宗也没忘了“本职工作”,李世民在高丽略有小胜,他就立马撰写诏书,大拍彩虹屁,被拍舒坦的李世民立马又给他加了正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爵位。

李世民欣赏他,李治自然也看好这位曾经的“下属”,他一继位就给许敬宗转了正,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检校是没有通过人事部门正式任命的“加官”)。

他的无德,第二次显露是在嫁女之事上。他先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南方少数民族酋长冯盎之子及监门将军钱九陇(本是李渊奴仆后成为朝中新贵)之子,索取聘金达数十万之多。结果,又遭弹劾,再次被贬到地方。

不过,李治并没有忘记他,不久就召他回中央,担任弘文馆学士一职,主持修国史。国史修得皇帝满意,于是恢复了礼部尚书之职。

尽管官位已经不低,但许敬宗却觉得他是当宰相的料,现在任尚书就是屈才,因此很不满意。

然而当时的朝局掌握在长孙无忌等关陇元老派手中,他虽也是元老,但不属于此派,因而拜相的机会渺茫。在如此形势下,他依然不肯罢休,四处寻找机会,意图投机改命。

时高宗想废后,却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极力反对。许敬宗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境遇的天赐良机,于是便把宝全押到了武媚一边,和有同样意图的“李猫”李义府一起上蹿下跳鼓吹废后。

他在朝中多次扬言:“田舍翁多收十石麦子,都会喜新厌旧,换易妻子。何况贵为天子,想废立皇后,这与他人何干?”

有了礼部尚书发声,又有李勣这等元老重臣的支持,李治终于打消了疑虑,将废后之事拍板定了下来。

武则天成了皇后,却根基不深,为使其长久站稳脚跟,许敬宗又向李治上了三个建议:一是剥夺废后王氏全族官爵;二是将太子李忠废为外州刺史;三是将武则天所生长子李弘立为太子。

李治见奏,自然照单全收。

于是,在许敬宗、李义府的帮助下,武则天彻底扭转了朝局,长孙无忌先是被许敬宗诬陷谋反,削爵流放,后又被暗杀于途中,褚遂良也是先被贬出朝堂,后又被许敬宗、李义府诬告与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共谋反叛,被远贬至爱州(今越南清化),不到一年就在绝望中离世。

对政敌,许敬宗不仅从肉体上予以消灭,还斩草除根。

如此,武则天的心愿得了,许敬宗的“理想”也得以实现,显庆三年他先是代李义府为中书令,龙朔二年又升右相,加光禄大夫,一年后再拜太子少师,乾封初年,甚至被特许可乘马进禁门入内省,时称“宠遇之重,当朝莫比。”

此后,许敬宗又为武则天立下了更大的功劳,比如在任中书令期间,大肆录用武氏族人等等,尤其是在修《姓氏录》时,将武氏列为第一等,成为天下最显贵的士族,为武则天最终改朝换代,走上帝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

可以说,许敬宗就是武则天夺权路上的开路急先锋。

不过,实事求是的讲,许敬宗也确实堪称一代文臣,他曾领衔修纂了《隋书》、《晋书》、《西域图志》、《文思博要》等不下十余种的文史皇皇大著。

当然,在修国史,即修唐史时,也多次暴露了他的无德。为贪财纳贿,为荣耀亲家,为报复仇家,他多次随意篡改史实,颠倒黑白,“辄以己爱憎曲事删改”。

比如,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曾亲眼见到许善心的死,也见到许敬宗向宇文化及求饶的嘴脸,他曾向别人说过此事,结果就被许敬宗怀恨在心,等到为其立传时,便“盛加其罪恶”。本来封德彝风评就不好,现在更是烂到了家,他是史上少数几个被追夺封赠,改谥为“缪”的人。

又如,许敬宗的儿子娶了尉迟恭的重孙女为妻,还得了很多礼物,于是在为其立传时,将其过错竭力隐瞒,美良川之战中,秦琼生擒尉迟恭竟然不载,只在秦怀道的墓志铭中窥见一二,让后世人难辨真假;《威凤赋》本是李世民赐给长孙无忌的,也被许敬宗改为赐给尉迟恭的。这样的事都为亲家争取,尉迟恭的“丰功伟绩”还有多少可信?

再如白州人庞孝泰,是个败军之将,从征高丽的时候,敌人知道他最懦弱,总是先袭击他。但许敬宗“纳其宝货”,于是在史书上称他“频破贼徒,斩获数万”,唐军最厉害的将军,也就庞孝泰与苏定方二人,而后者只是因为灭国擒主之功实在遮掩不下去,才勉为其难的与其并列。

苏定方之所以被黑化也有他一部分功劳,就因为不给他送礼,就对《苏定方本传》大删特删,改动无数,尤其是自龙朔三年至总章二年,关于苏大将军主掌抗蕃前线之后的西北战事语焉不详,以至乌海战役及火烧布达拉宫的丰功伟绩未予列录。

同时,许敬宗好色无度,临老又收其母婢为妾,此妾与他的长子许昂私通,一家乱伦,颇多秽声。不过,坏人好报应,高宗咸亨三年,许敬宗善终于家,时年八十一岁。

但,许敬宗的奸佞之举,在其去世后不久就被人揭发。在为其赠谥之时,太常博士袁思古就建议上谥号为“缪”,并得到了户部尚书戴至德、太常博士王福畤等一大批朝臣的附和。可惜当时武则天正当权,自然不愿自己的忠实走狗被人泼污水,于是诏令在朝五品以上官员公议,议来议去,最终折中给他上了一个平谥——“恭”,意即“既过能改”。

不过,史书何曾绕过谁,最终“缪”这个谥号还是被后世书家写进了史书,成为他盖棺定论的谥号,并且许敬宗本人还被写入了唐代奸臣传,并且位列一第。

许敬宗将自己的好恶带进史书,“卖史鬻爵”,影响是极其恶劣的,虽然他死后不久,李治就诏令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将其肆意删编的内容予以修正,但已经无法挽回他所造成的影响了。

后世很多史家都不再信任唐代国史、两《唐书》,比如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就痛斥许敬宗,还将很多《太宗实录》的材料予以否定和放弃,这无疑给后世的史家造成了很多难度,也给很多喜欢唐朝的朋友造成了困扰。

许敬宗的恶迹遗害不少。

0 阅读: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