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比别人冷,冬季更是畏寒怕冷是怎么回事

健康热点观察 2023-12-28 10:56:12

冬季畏寒怕冷是怎么回事?一到冬季,不少人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除了有天气原因外,这还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那么冬季畏寒怕冷是怎么回事呢?

畏寒怕冷,是冬季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寒冷天气是人们畏寒的主要原因,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所致。畏寒怕冷可能有贫血,低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而导致。中医认为畏寒怕冷是由于阴阳失衡脾胃不和气血不足肾虚所导致的。

1缺铁、贫血

美国重量学家和营养学家试验结果表明:对寒冷耐受力低的人,血液中铁元素含量不足,并常有伴有血浆中甲状腺素降低,而女性主要因为月经导致铁的损失。缺铁的人由于血红素较少,影响了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人会因产生的热量不足而感到异常寒冷;血压低的人末梢血液循环不足,人体组织同样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能量,也会畏寒。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贫血的患者往往气血不足,气血难以到达手脚等身体末梢处,因此患者也会怕冷。十全大补丸主要功效是温补气血,调养五脏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慌,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以及女性月经量过多等症。所谓“十全”就是成分当中的十种中药,而“大补“则是在突出其可以气血双补,这个汤没有苦味,喝到嘴里是一种甘甜的味道,直到喉咙。在中医上“十全大补汤”仍是一副温补气血的良方。

2体重过轻

如果你不吃早餐,就无法为身体带去足够多的能量,迫使身体不得不产生更少的热量来保存仅剩的能量。如果你在前一晚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这会让你感觉破败和情绪消极。另外,雷诺氏病会导致小动脉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体重过轻也会有影响。这里指的是肌肉和身体脂肪。肌肉可以产生能量,而脂肪可以作为绝缘物与外界隔绝。体重太轻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肌肉和身体脂肪与寒冷对抗。

3甲状腺素分泌不足

身体中的甲状腺素分泌不足的时候皮肤等部分的血液循环减慢,产热不足就会对冷的反应更加强烈;更年期女性身体里的雌激素水平较低,影响了神经血管的稳定,容易出现腰、腹、手脚和全身发冷。营养学家指出,妇女应每日摄入18毫克的铁,但是大多数妇女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因而怕冷。甲状腺素有“生热”的作用,能使人体基础代谢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快,增加热量。而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时,由于产热少,所以怕冷。

4新陈代谢慢

在有手脚发凉症状的人群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因月经和生育所带来的雌激素的波动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引发寒症。而且女性一般不太喜欢活动,热量的产生就会更少。由于运动量不足,往往会造成全身或局部循环不良,导致全身发冷,特别是手、足等末稍部位更觉冷。

5肾阳虚、阳气不足

畏寒怕冷是因为肾阳虚、贫血等造成的。气血两虚、温煦不足,还有就是肾阳虚弱是导致畏寒怕冷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手脚总是冰凉,可能与气虚、气滞、阳气不足有关,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怕冷的人大多属于寒性体质。

桂附地黄丸可以补肾阳,会用到两个热性药,一个是肉桂,另一个是附子,所以肾阳虚衰导致的四肢怕冷、腰部怕冷、背部怕冷的患者可以服用此药。另外,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的肾阳虚型患者亦可服用桂附地黄丸。

冬季很多女性出现手脚冰冷的状态,大部分是因为寒性体质阳虚所导致,尤其是有一些人兼有脾胃不好的,怕生冷,不敢喝凉水,容易出现小腹冰凉隐痛、大便稀溏等症状,出现以上这些情况的,多数是因为脾胃阳虚所导致。

出现脾胃阳虚,比较有针对性的一个药是附子理中丸。服用附子理中丸后的排寒现象,通常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感觉:服药前身体畏寒怕冷、四肢冰凉,服用附子理中丸后,畏寒、怕冷感觉消失,四肢不再冰凉,而是较暖和的感觉;

2、排便:体现在大便上,服用此药前,通常大便稀溏,甚至出现五更泄泻。服用此药后,大便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香蕉便;

3、腹部:原来总是感觉小腹凉,不敢接触凉性物体,只能饮热水,进食温热食物。若进食冷饮或饮温度低的水,甚至是进食温度稍低的食物,立刻会感觉小腹冷、痛、腹泻。而服药后症状均消失,小腹温暖,同时可以接触凉性物体,能食用冷饮;

4、舌头:体现在舌头上,服用此药前,通常舌头白腻,舌边存在较多齿痕。服用此药后,舌边齿痕消失,白腻舌苔逐渐转化为正常薄白苔。

中医对畏寒的解释

中医认为: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房室不节,肾气亏损;劳倦过度,耗损正气,形气受伤;七情过极,损伤脏腑,久而不复;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亏虚,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外不能洒陈于六腑,渐至表里俱虚;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损神伤形,耗气伤血;外感六淫,迁延失治,表邪入里,损伤脏腑,久则正气耗伤,久而不复;大病之后,失于调养。总不外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那么,冬天畏寒该怎么办呢?

遵循这四点,改善畏寒体质

一、饮食上遵循滋阴潜阳的原则

冬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和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

1.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青菜、白菜、芹菜、菠菜、白萝卜、南瓜、冬瓜、胡萝卜、木耳、土豆、生姜、山药、苹果、梨、芒果等。

2.多吃豆制品及衍生食物。花生、黄豆(豆浆、豆奶、豆腐)、蚕豆、黑豆等。

3.多吃含硒的肉类。瘦猪肉、瘦牛肉、羊肉、乌鸡、鱼类、鸡肝、鸭肝等。

4.多吃坚果。核桃、大枣、板栗、榛子、杏仁、腰果、白果、瓜子。

特别是豆制品和这几种肉类,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硒成分。“硒”元素能够提高我们身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活化,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帮助升高体温。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很胖,但还是很怕冷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体内缺乏足够的促进甲状腺激素活化的营养物质!

甲状腺激素的活化程度决定我们身体热量的产生,影响大脑和下垂体的对身体的反馈,导致同样的温度下,有人觉得热,有人又觉得冷!

所以日常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硒”营养元素的食物,通过食补和运动促进身体内的新陈代谢,改善畏寒体质!但要注意烹饪方式,不要吃太过辛辣油腻的食物,还有一些寒性食物也要少吃,如各种海鲜。

二、作息上遵循万物规律藏阳气的原则

冬季起床比任何一个季节都更困难,想必南方的小伙伴们必定是深有感触。

除了因为温度太低不想起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身体顺应时令规律的一种自然转变。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熟悉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与之和谐相处,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冬季阳气肃杀,夜间尤甚,所以古人们主张“早卧迟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也说过:“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

所以冬季养精蓄锐藏阳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只有保证身体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才能避免阳气外泄带来的不适,减少冷空气对身体的刺激。

三、运动上遵循“敛阳养阴”的原则

冬天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冬季属阴,运动以固护阴精为本,所以冬季更适合轻缓的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等,通过舒缓的动作来锻炼身体核心平衡,活动筋骨,强身健体。

运动时长以微微出汗为度,时间最好选在早晨阳光出现以后,晚饭后气温骤降,不宜外出运动。

而且运动时衣着也要格外注意,不要一味追求轻便,应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贴身衣物要选择排汗速干的类型,不要选择棉类布料,以防汗水浸透衣物贴在后背引起感冒。

运动前也要注意热身,像冬天人的四肢比较僵硬,即使是经常运动的项目也要格外注意锻炼前的热身。

健身达人在做高强度的健身活动,也要注意热身,可以通过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后续活动。

四、精神上遵循“平和畅达”的原则

冬季节是容易抑郁的季节。此时万物凋零、昼长夜短,光照时间也急剧下降,这让我们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且因为低温导致的代谢缓慢,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等消极心理。

面对这些情绪,我们要学会自我调控,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情绪宁静,忌情绪激动,生气动怒,不利于体内阳气潜藏,还易导致肝气郁结,对心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日常可以通过晒太阳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也可以选择适当运动、听音乐、看书、养花泡茶、参加喜欢的社交活动、或与友人倾诉、进行短途旅游等来进行调节。

0 阅读:44

健康热点观察

简介:有态度的健康论者